滚动新闻:
东方网>>体育频道>>滚动新闻>>正文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运动员退役后“职场路”在何方

2012年8月16日 08:26

来源:东方网 选稿:朱恬

  据《新闻晨报》报道,一些运动员退役后得到完美转型,而与此同时,媒体披露的少数运动员退役后的悲惨状况也让人们对“运动员”的明天产生担忧。令人高兴的是,我国国家六部委最近出台《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将运动员保障纳入社会基本保障体系,这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和再就业难题。而在上海,记者采访发现,不少优秀的退役运动员也可报考公务员,可以角逐公安系统的相关岗位。此外,上海还定期举行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双向见面会。退役运动员的明天值得期待。

  看,那些退役运动员

  昔日辉煌的运动员,退役后却生活窘困,这样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不过,在职场中也活跃着很多成功转型的运动员。

  华丽转身的运动员

  邓亚萍 先后夺得四枚奥运会金牌和18项世界冠军的邓亚萍于1997年退役,开始了11年的求学之路。她分别在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4月,邓亚萍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2010年9月,出任人民搜索网总经理。

  李宁 体操王子李宁退役从商创立李宁运动品牌。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神话的“体操王子”李宁早年退役后进入商界,创立李宁运动品牌,公司发展壮大至今。李宁早已成为运动员退役后成功转型的标志性人物。

  成功转型的还有很多,比如刘国梁,2002年退役后,现任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主教练;田亮退役后转战影视圈等。

  黯然退役的运动员

  前体操国家队员,大运会金牌得主张尚武,如今却沦为地铁卖艺人。前马拉松世界冠军艾冬梅卖奖牌谋生,前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生活拮据当搓澡工,辽宁举重世界冠军才力贫困潦倒去世……

  运动员:关于退役后……

  现役运动员庞佳颖

  很难想像退役后做什么

  中国女子游泳队运动员庞佳颖曾对媒体表示,她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过多的考虑。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庞佳颖赢得了4×200米自由泳接力银牌。而今年的全国游泳冠军赛上,她又夺得冠军。像很多运动员一样,她很难想像退役以后做什么。

  退役运动员、上海跳水队领队史美琴

  转型是否成功完全在于自身努力

  运动员以后的职场路是否走得好,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勤奋。有些运动员以为自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退役面临职场选择时,过于自满,结果现实并非如自己所愿。现在的运动员有活力、聪明,学东西快也是他们的优点,如果在这些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脚踏实地,并学会和别人相处,善于团队合作,应该会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总之,还是先做人后做事。现在运动员的文化知识也并非如外界所想的那样,很多运动员在训练之余都参加文化知识学习,国家也十分重视,在上海更是要求严格,无论大、小运动员,他们都会参加学习和相关的考试。

  世界跳水教练协会往届亚洲主席宣增镛

  退役运动员生活很惨只是个案

  目前上海对于运动员的文化知识还是相当重视的,一般运动员每周都会有文化课,有些运动员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大学文凭。

  他觉得那些退役过得很惨的运动员毕竟是少数,个别人员也存在自己不努力的状况。

  国内运动员退役:

  组织安置+自主择业并重

  不同运动员的黄金阶段不同。如篮球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为25-33岁。体操、跳水则更要年轻一些。一般体操运动员的黄金阶段在16-20岁,超过这个年纪,由于身体原因,状态会下滑,不会取得太好成绩。所以一般来说运动员在感觉到自己超过黄金阶段,身体、竞技状态在下滑的时候一般会选择退役。另外,很多运动员由于伤病原因,不能继续比赛,也会选择退役。

  30万名运动员已退役

  据悉,目前,我国因各种原因退役的运动员已达30万人左右。记者获悉,我国国家六部委最近出台了《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将运动员保障纳入社会基本保障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和再就业难题。

  自主择业,可获一次性经济补偿

  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统计,我国基层体校小运动员人数已达数十万人。运动员退役后原则上将运动员的关系直接送到当地人事局,关系放在人才交流中心。退役后的运动员,如果选择自寻出路,根据运龄、成绩和退役前津贴等因素,国家会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前不久,在上海东亚展览馆就举办了上海市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双向见面会。

  从此前的操作办法来看,上海部分退役运动员可报考公务员等,如从事武术、散打、拳击、跆拳道、自由搏击、摔跤、柔道或射击运动项目的退役运动员可以角逐公安系统公务员岗位,一般获全运会以上比赛和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全国单项锦标赛、冠军赛个人前八名(或获运动健将称号)或获全国青锦赛、城运会个人前六名或获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个人前三名的退役运动员也可选择报名参加上海市公安系统特殊职位的考试。

  退役运动员安置的发展脉络

  据介绍,1989年以前上海市的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由市体育局(当时的市体委)出面或由运动员自行联系落实接收单位,由于缺乏政府相应政策的支持,到1988年底,上海当时已积压待安置运动员数百人。退役运动员的大量积压给运动队建设造成很大影响,一方面由于退役运动员占着编制,新运动员无法选调入队,另一方面退役运动员无法得到妥善安置,使在役运动员不能安心训练。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资金长期用在发放退役运动员的工资等费用上。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89年10月申城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转发了市体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当时的市人事局、市劳动局)《关于本市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意见对本市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安置方向、安置工作程序及不服从安置人员的处理办法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同时,还明确规定了本市退役运动员分干部和工人两个层面进行安置,并从运动成绩、文化程度、运动年限上制订了具体的区分标准。自《意见》下发后,经过多年大量的艰苦工作,本市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但也存在安置岗位与安置对象之间有较大盲目性,岗位匹配性较差。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市体育局从1995年起,在退役运动员安置中,引进竞争机制,采取指令性计划下的双向见面洽谈与组织协调落实相结合的安置工作方法。

  本市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每年一次

  上海市的退役运动员组织安置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整个工作周期一般要6个月左右。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市体育局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也推出了鼓励退役运动员自谋职业(自主择业)、不要组织安置、领取一次性补偿金的一种全新的退役运动员安置方法。2005年市体育局会同其他几个相关部门共同下发了《上海市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

  国外运动员退役:

  “再就业”也现尴尬

  俄罗斯:获奥运奖牌者可免试进大学

  在俄罗斯,绝大部分运动员在退役后也都会面临自谋出路的问题。退役运动员在“再就业”时遇到的尴尬境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俄罗斯社会的普遍重视,成为困扰众多运动员的一大难题。

  也正因为如此,在俄罗斯,尽管热衷体育锻炼的民众为数不少,但运动员却成为俄罗斯人最不希望从事的职业之一。其不少运动员退役后的第一就业选择是继续留在熟悉的运动员队伍中,从事教练或助理教练等工作。然而,这些机会非常有限,大部分运动员退役后最终都从事了与体育基本无关的职业。

  针对运动员退役时面临的“再就业”尴尬,《俄联邦体育运动法》等多部现有法律的修正案草案日前出炉,根据提案,凡经常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且具备“俄罗斯运动健将”以上称号的运动员,一旦获得奥运会奖牌,便能获得免试进入国内任何一所大学学习的权利。

  但俄罗斯不存在劳动力过剩问题,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宽松,因此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基本不成问题。

  美国:大多运动员转换身份较自然

  由于有相对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支撑,因而在青少年时期、甚至中年阶段从事各种运动的人离开训练场之后,一般都会自然地转换身份,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之中。

  美国的运动员分为职业和业余两种。进入职业圈的运动员多数以俱乐部为依托,有较为可观的年薪,可以保证他们退役后很长一段时间衣食无忧。在这期间,他们也会谋划未来更长远的生活。至于那些大牌明星,由于社会认知度高,一旦离开了运动场,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社会角色。

  另外,美国的教育体系保证了所有受教育者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奠定了知识基础。由于参与各种运动的最佳时期是少年阶段,美国的小学也是培养各项目运动员的摇篮,但他们主要是在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技术。

  到了中学阶段,在运动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就会被发掘出来,开始接受正规训练。而不管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那些喜欢运动的孩子都是以学习为本业,参与运动只能是课余时间的事。美国的很多大学会为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供高额奖学金,鼓励他们边学习边训练。

  大学毕业之后,愿意转为职业运动员的,可以努力在职业运动队中谋得一席之地;愿意以业余运动员身份继续训练的,可以边工作边训练;至于那些想结束运动生涯的,由于有了学业基础,可以用自己学到的专长服务社会。即使是那些退役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业余运动员,也可以在相对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下解决最基本的衣食问题。

  日本:多数运动员自主经营维持生计

  很多人结束运动生涯后往往会选择自主经营来维持生计。当然,谋生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日本的职业体制近年才刚刚完备,除棒球、足球、高尔夫球等少数项目外,职业运动员的比例并不高,多数人必须完成学校的教育课程,这也使得他们在放弃体育事业后仍拥有一技之长,并得以在社会上立足生存。

  在60岁之后,他们还可以享受高额的养老金保险,维持生活基本没有问题。日本运动员的培养体制具有典型的西方特点,这里没有政府背景的体校,一名运动员从小到大只能依托社会和民间的力量来完成冠军梦想。

  在小学和中学时期,学校是喜爱运动的青少年的唯一母体,学生完成每天的课程后,可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加入不同的课外活动小组,如果成绩突出则会受到关注。许多日本著名高中设有专项体育俱乐部,他们往往会特招一些有前途的学生,并给予免除学费等优惠。但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在成为优秀运动员之前,训练经费和各种杂费完全由家长个人承担,而在成为顶尖选手之后,国家也不给予任何补贴和奖励措施,收入完全要通过比赛获得。

  在日本将体育作为事业势必要承担一定风险,在消耗了大量家庭经济储备后,如果不能得到企业青睐或步入一级运动员的行列,将面临就职和生活压力的重重困扰。大量退役运动员涌入社会正在形成一定的社会问题,他们的状况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日本奥委会及其下属分项协会已开始对运动员进行再就业和如何融入社会的培训,而为了让优秀技术得以传承,日本奥委会更会劝说和建议那些成绩优异的选手留在体育岗位从事教练等工作,日本政府也在研讨以经济方式对运动员进行某种程度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