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故事 :刘翔父母奥特莱斯购物 难得没人打扰
2012年8月13日 09:49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陈江 选稿:实习生 孔皓帆
东方网8月13日消息:伦敦,记者10年间前后因出差到过三次。本届奥运会期间,记者租借在伦敦市内的普通民居里,过了几天伦敦市民的生活。由此得以了解这座城市的人和事,以及与奥运沾边的东西,并把这些碎片式的的差异记录下来,以便读者体会琢磨。
>>>点击进入2012伦
一入境希思罗
办大事我们习惯于讲点面子,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不仅要声势浩大还要让外人看得见摸得着。习惯于这样的逻辑,伦敦奥运会前夕,晨报记者在希思罗机场感觉到,这里与奥运会的大场面确实有些不配套,至少冷冷清清、暮气沉沉的氛围与奥运盛况不匹配。
今年3月份记者曾出差到过希思罗机场,当时机场给记者的感觉是,即使奥运会开幕在即,机场和之前相比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偌大一个国际机场里既没有扑面而来的奥运气氛,也看不到统一着装的志愿者簇拥在一起。
记者一路穿行到达出入境关口前,才发现有一处奥运媒体接待点。在那里办妥采访证件后,可以直接从一条专门通道出关,减去了许多排队等候的时间和被边境官员冷眼盘问的不快,记者也第一次感觉到奥运会的存在。
这次记者是从普通通道入关的。和3月份相同,在整整4个月的时间里,这里并没有因为奥运而有所改变,至少形式上看上去是这样的,外国人全部集中在一起办理入境手续,英国人则有专门的通道。如果遇到几架国际航班前后落地,那么乘客至少要排一个小时以上的队。
英国出入境处一名女官员漫不经心地翻阅着记者的护照,问什么时候离境、来英国住哪儿等简单问题。看样子她似乎还有更深入的问题想让记者回答,也不愿意马上盖章放人入关,她的眼里似乎有种富人家庭不欢迎穷人的感觉。
就在一问一答之际,记者注意到,当这位女官员看到记者的签证注明是奥林匹克专门签注时,她立即满脸堆笑,盖章放行。毕竟是他们恭请奥林匹克来英国的。
当记者走出出入境门口时,出现了意想不到而又温馨的一幕:约10名老人身着白色制服,他们围坐在出入境门边的角落里,神情专注地拉着小提琴。记者听不懂他们拉的是什么曲子,但轻柔的乐声仿佛在不断咏诵亲切的欢迎词,如同电影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时,涌现的那一幕:几位绅士完全不顾及船沉的危险,安详地拉琴鼓舞大家士气。
那一刻,你无法拒绝琴声在耳边留下记忆,这也是我们习惯的漫天标语、宣传画面所不及的。在走进英国的第一个门口,至少音乐让记者温馨了一下。
二中、英的差别
7月26日记者到伦敦奥运会非注册媒体中心办理相关手续,地点在白金汉宫附近,是一个临时租用的办公地。英国工作人员先是手工检查了记者的背包,然后过安检,接着进入制证区,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办公人员彬彬有礼、按部就班的氛围中进行。
制证办公区有一个只用一种语言——中文写的告示,特别扎眼。告示上面写着,“如果想拍照,请尊重工作人员的隐私,并经过他们的同意”。显然,有中国记者已经进行过与告示相反的行动,并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才有此中文告示张贴在进门的显眼处。
奥运会到处是新闻,“变动是新闻的一切源泉”,西方新闻教科书对此也说得很明白。初来乍到的中国记者拍新闻照并无不妥之处,闪光灯或者咔嚓声引起不便肯定会有,用英国奥运会机构的名义张贴如此告示,显然非常不友好。
同样是在新闻中心,回想起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当时新闻中心安检通道传送带出了点小故障,大批西方记者拍照的阵势像是发生了地铁爆炸。看得出我们的工作人员有点紧张,怕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耽误大家。但我们当时并没有任何的声音或者张贴出类似的告示,教育西方记者不要拍照。
以上两件事情,记者都在现场,对比反差凸现。
当天,记者还特意到白金汉宫门前,那里是奥运会男、女公路自行车赛的出发点和终点。此时白金汉宫卫队恰好举行古老的仪式,门口簇拥着拍照留念的各国游客,有一名中国游客特别能挤,一只脚踏进白金汉宫大门门线。看得出她想与大门口正在执勤的高大的英国皇家警察合影。
对这个闯线的中国游客,英国皇家警察客气地用英文说:你的脚已经踏到门线了——其实,想和英国皇家警察“合影”,只需通过照相机调焦,就可以到达目的,没必要越线、靠得那么近。而记者观察了一会儿,没有其他游客越线留影。
对多数西方人来说,界线是印在脑子里的,而多数中国游客没有这个观念,他们没把地上的线太当回事。但天热起来,西方人挤在公共喷水池里消暑,他们觉得正常、好玩。但我们中国人就不会,我们会觉得,在公共场所影响到别人是不文明的。这也是种差别。
三奥特莱斯购物
7月27日奥运会开幕当天,记者来到距离伦敦市中心一个多小时火车车程的奥特莱斯购物中心。一眼望去,购物中心全是中国面孔,一不小心还会遇到熟人,这些人平时在国内要找到都不容易。另外,购物中心的许多商店都可以刷银联卡,而且还有专门讲汉语的工作人员提供服务,真难想像,一个英国小镇一下子成了上海的南京东路,除了街景稍有不同。
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并不大,仅仅一条街。购物大军中,记者还发现了刘翔的父母,他们和一名男性陪同人员一起在逛街。记者来来回回碰上他们几次,原想他们一定在品牌店里淘宝,但事实是刘翔父亲在一家英国低端牌子的鞋店里兜了好久。
中午吃饭时间,刘翔父母坐在街边的休息长凳上吃汉堡。这两张面孔没有刘翔出名,所以没有人去打扰两人,就连多瞅几眼的都没有。
老外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有钱。其实不然,记者在购物中心听到最多的一句是:“这个牌子比国内便宜多了”——拿着不如英国人的收入在国内被“宰”,所以这里出现疯狂购物大军就不奇怪了。
离奥特莱斯小镇不远就是世界大名鼎鼎的牛津大学,如果有一天那里也成了“中国城”,中国人可真就发达了。
四奥运开幕式当晚
奥运会在伦敦当地时间7月27日晚9点开幕。下午五六点的时候,记者挤地铁前往奥林匹克公园,地铁上乘客行色匆匆。按照我们的思维,这无外乎几种原因:一是下班时间,二是赶着去开幕式现场,三是匆忙回家看奥运会直播。
其实不然,开幕式开始之后,记者在距离奥林匹克公园一站地铁的地方逛马路,此时酒吧里满满都是顾客,不管什么肤色、什么阶层,自顾自喝酒看电视。而酒吧里的电视有的在播正在进行的开幕式,有的是新闻,有的是音乐或者电影。公共汽车站头的便利店门口,一些小青年坐在店门口的小餐桌上咬着汉堡或匹萨,也不急着回家。
从奥林匹克公园开往市区方向的一条地铁中心线上,车厢里乘客比五六点时少,但位子还是满的,年轻的、上年纪的都有,这一车英国人好像都忘记了正在进行的奥运会开幕式。
乘客中有一对特意从乡下赶到城里的老人,他们说伦敦的歌剧闻名世界,奥运会开幕可能会让戏票便宜点,所以专门出来看《39级台阶》这部歌剧——其实,有人喜欢体育,有人爱看歌剧;有人凑热闹,有人愿独处,思想自由多样化很正常。
五唐人街
如今的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目前还没有哪国人能像中国人一样,通过勤劳和不懈的努力在世界各地筑起属于自己的街区。
座落于伦敦市中心的唐人街与大英博物馆有三站地铁的距离。大英博物馆里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瓷器闻名世界,如今唐人街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喜欢的呢?
到伦敦参加奥运会或者观看奥运会的中国人基本上都要去唐人街去解馋。吃,是伦敦唐人街的主基调,广东菜和广东烧鹅是招牌,外卖半只烧鹅加调料9英镑(约90元人民币)。
一个号称骑了4万公里三轮车到英国助威奥运会的中国老人整天在唐人街晃悠,只是他的三轮车停在一家餐厅边上几乎没人搭理,偶尔来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会去关注一下。不过,记者听到老人的议论有些过头——有些人一跑到国外就开始胡说话,以为人家的月亮都比咱们的亮。
不知道是装饰的缘故还是视觉的关系,唐人街里的建筑看上去总比外面洋人的建筑要小家子气些。唐人街上开商店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生意好的还请了黄头发蓝眼睛的打杂。
外国人到唐人街用餐的很多,一家中式自助餐厅打出的价格是4.95英镑一位,记者几次都想进去尝尝,但最终还是因为怀疑便宜没好货作罢。不过从橱窗外朝里看,到这里用餐的白皮肤的老外很多,他们吃得也是津津有味。相比之下,一家要价近10英镑的自助餐厅生意就没它好——原来英国人也讲究经济实惠。
唐人街上广东人开的一家超市生意最好,有5个收银员,结账还要排队。超市里卖的全是中国食品,还有欧洲人不太吃的生猪肝、猪腰和猪肺。
伦敦的唐人街一圈逛下来就是吃,不过比起国内,唐人街差不多相当于家常菜的档次。
大英博物馆里好多瓷器以前是用来装食物的,现在我们依旧在向别人兜售“舌尖上的中国”,外国人到中国来开店、造厂兜售技术,多数都赚到了大钱。一顶中国制造、奥运专卖品的鸭舌帽售价10多英镑,这顶帽子的价钱可以在唐人街吃一顿上好的自助餐。
六闯红灯和守规矩
男子自行车公路赛7月29日举行,出发点和终点都设在英国白金汉宫。比赛前一天,记者到白金汉宫周围观察赛前准备工作。在那里,记者发现英国人过马路闯红灯也很普遍,而且就在他们的“王宫”门口。在一个以绅士风度著称的国度里,这个发现令人意想不到。
伦敦奥运会期间,记者特别留意行人闯红灯现象。在英国著名的牛津商业街上,闯红灯是家常便饭。记者在英国图书馆国王十字街附近居民区租住,附近基本上都是本地人,出门发现那里的人也习惯闯红灯。
在国内,记者经常听到责怪声说:“外国人守规矩,不闯红灯,只有中国人乱闯!”接下来还有一句更绝:“外国人到中国被带坏了,也开始乱闯红灯”——看来事实远非如此。
不过,在中国,闯红灯的行人或者非机动车不少是不顾安全地争抢通过;而在英国,基本上是行人发现没有车辆通过,才会闯红灯——前者缺乏安全边际,后者更具实用主义,但两者违反规矩的性质都是一样的。
英国的公交车都是双层的,从前门进到车厢后有几排空位子,那是留给需要照顾的人或者老人坐的。即便位子空着,当地人一般也不会坐上去。记者几次发现,因为没人坐,不清楚规矩的中国人便坐上去,估计是没有看清楚座位边上的说明。这个时候,公交车上的英国人就会用异样的眼光盯着看,或者干脆上去告诉他不能坐,而被赶离座位的人多半都会有些不好意思。
英国人看上去好像很有风度,但你如果发现他是刚闯过红灯上车的,在他扮演“正义者”指责别人的时候,内心真觉得他们假模假样。
英国人闯红灯的时候可以实用主义,中国人坐双层公交车的空位置,为什么不可以也实用一下?这可能就是观念上的差异,从而形成对待事物态度的差异。换种说法也就是不找自己的毛病专挑别人的不是,西方媒体对待叶诗文的态度,这种差异反映得最典型。
七国外媒体不能全信
一向以严肃、新闻报道真实可靠而著称的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其作者詹姆斯·皮克福德和吉姆·皮卡德从伦敦发出的一篇关于伦敦“经济活动”的报道却让人怀疑。他们说:“奥运会正使伦敦市中心地带(centralLondon)变为一座‘鬼城’,平常门庭若市的商场、酒店和剧院如今门可罗雀,这让人们对奥运将给英国经济带来短期提振的预言产生了怀疑。”
这篇报道所说的伦敦中心地带人少得已经变成“鬼城”和商场门可罗雀的想象,记者认为他们说得不准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记者得到的相关数据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当地时间8月2日,伦敦新闻中心有数据显示,英国政府公布了奥运第一周的旅游收入,来自全球的游客在伦敦共花费了4.45亿英磅。
伦敦市中心地带(centralLondon)应该包括著名商业街牛津街,以及坐落在地铁中心线(centralline)的Westfield商场。8月3日(星期五)中午,记者走在牛津街上感觉如同走在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上,人流如织,吃快餐要排队,超市结账也排队。在牛津街某鞋店买了一双鞋子,结账时得等人。在奥林匹克公园边上的Westfield商场,尽管物价比其他地方高,但人还是很多。
“欢迎来到伦敦”,在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庭,硕大的中文条幅从天而降。这家的商场工作人员所穿的T恤,胸口也用中文写着相同的问候……凡是热闹的购物区,到处可以看到“欢迎使用银联卡”的提示,这说明光中国人就已经占据了购物的一角,如果还算上其他国家的游客以及英国的本地人,难道这些人都是到所谓“鬼城”去旅游购物啦?!
那篇报道还说:“伦敦的酒店因订房情况较为低迷,已纷纷下调了客房价格。Hotels.com的调查显示,奥运客房的预订价格6月份在两周时间里下降了25%左右。”
这篇报道对此还指出了原因:“英国敞篷旅游巴士公司GoldenTours的董事总经理尼克·帕兰(NickPalan)说,今年夏天我们的市场彻底毁了。酒店在今年早些时候把客房订价提得太高了……结果导致我们现在的收入下降了20%以上。”——这倒说出了实情,奥运会开幕前,伦敦市内一套3居室民居的租金开价2000英镑/周,相当于6万元人民币一个月,他们的贪婪终于吓退了许多顾客。部分“鬼”是他们自己引来的。
专门找到这篇报道,实地对照发现其矛盾,并非故意要找他们的茬。实际上,记者的英国同行有时因为“需要”,也可以制造貌似客观的新闻报道。
八金字招牌未必真金
不搞商业贿赂、遵守从业道德一直是西方企业标榜自己的金字招牌。多少年来,不管商品是哪个国家制造的,当你从他们的商店里拎着大包小包的时候,心里总非常相信拎着的东西一定非常干净。不过,奥运会期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让记者对这块金子招牌产生了怀疑。
伦敦的奥运会非注册新闻中心给每位前来的记者发了一份伦敦地图,地图上标明了奥运商品专卖店的位置,伦敦牛津商业大街就有他们的专卖店。这家专卖店相当于我们的百货购物中心那般大小,有五层左右,里面还有休息区和餐厅。不过这家商店的外表很夸张地用英国国旗几乎全部包裹起来,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国家采购中心,或者是英国国家购物中心。
记者料想,这样的奥运商标专卖店一定是正宗中的正宗。但进入商店后,记者发现原先的宣传太夸张,奥运专卖商品只在楼顶层一个角的地方有售,而其底楼柜台销售的是利润最高的香水和化妆品。记者被介绍以及由英国国旗的广告所吸引,专程入店。
在那天参观的过程中,记者还发现,英国商人其实也搞小动作:当时,记者遇到一家电视台的女记者正拿着专卖店的奥运商品,在镜头前笑容可掬地介绍,一个身穿深色西服的光头工作人员陪着他们。记者注意到,光头手上拎着一袋透明塑料袋套好的礼物。等镜头拍完,光头恭敬地奉上礼物——在印象中,英国以守规矩或者叫比较保守著称,他们怎么可以向媒体行贿?!由此也可以这么认为,这国旗包裹的东西或有被夸大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