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泳队天才浮出水面 科研团队背后鼎力助阵
2012年8月6日 14:39
来源:北国网-时代商报 选稿:余燕
奥运关注
孙杨,在4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3分40秒14夺得金牌;在200米自由泳中,孙杨与朴泰桓并列银牌;在4×2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他与队友一起拿到一枚铜牌;在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又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中国游泳的第5枚伦敦奥运金牌,以14分31秒02刷新了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比起孙杨,更年轻的叶诗文无疑震惊了世界。200米混合泳决赛,叶诗文以2分7秒57打破奥运会纪录;400米混合泳,叶诗文以4分28秒43夺金并打破世界纪录。
此时,中国游泳依旧显得任重道远。除在个人单项上有了大幅的提升外,中国游泳队在展示实力的接力项目中表现平平,在多种泳姿上的分布尚显得不够均衡。与既拥有菲尔普斯这种夺金狂人,又一直保持多个项目上顶级水准的美国队相比,中国游泳整体水平依旧处于“萌芽”状态。用“跳跃”形容这次中国泳军的表现可能更准确一些。这是厚积薄发,是一次小小的飞跃。但中国游泳并未彻底站在一个大的平台之上,并未真的展开与美国泳军的正面交锋。新的浪潮,才刚刚开始。
人才篇:叶诗文、孙杨的诞生过程
中国游泳两位天才的冒出,特别是16岁的叶诗文远远将世界纪录抛在后面,这催生了国外媒体的酸葡萄心理。实际上,孙杨和叶诗文,只是中国庞大的青年化培养体系的分母之一。“中国人口众多,为什么就不能出现天才呢?”中国游泳队领队许琦说。“中国到处都是天才。”前澳大利亚国家队主教练奥托也承认。
按照许琦的说法,中国游泳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就加大了对青少年的培养,每年举行两次超过100人的全国青少年大集训,为期1到2个月。北京奥运会至今,中国游泳队已组织过9次全国范围的青少年集训,一些好苗子开始显现。而在选才标准上,中国队也开始与国际趋势靠拢,现在,中国男运动员从身高上已和欧美选手十分接近。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比赛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四个平均身高1米90的中国小伙子,在伦敦让世界惊叹。
内联只是基础,出国留学才是动力。2009年至今,包括张琳、刘子歌、孙杨、叶诗文、赵菁等国家队选手以及一批12岁至18岁的国内二三线苗子都有出国训练的经历,大批教练也获得了到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年轻而富有才华的教练,开始了探索游泳的道路,他们利用国外先进的比赛能力训练,再用中国传统的有氧耐力训练,终于成为一代大师级的人物。
徐国义,一名年轻而有想法的浙江教练。叶诗文两次出国留学,一次是去年世界锦标赛之后,接受了肯伍德的短距离爆发力的方法。还有一次是去年,接受丹尼斯的长距离比赛训练,特别是每划效果训练。回到国内之后,他恶补队员的有氧耐力训练,而他在混合泳上的一些训练理念,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用同样的成绩,但比原来要省力;用同样的力量,但比原来要快。最终造成了叶诗文的恐怖冲击力。
朱志根,没有去澳大利亚训练前,孙杨2008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亚军。2009年,18岁拿下1500米自由泳铜牌,他的训练能力强,技术扎实,为孙杨打造了合理有效的技术。而赶赴澳大利亚之后,丹尼斯非常强调的每划效果和比赛能力训练,却忽视超长距离的有氧耐力训练,忽视训练后的恢复。这个时候,朱志根就会果断地调整,掌握自己的训练节奏。而回到国内之后,他会根据孙杨的状态进行及时调整,特别是上高原补充有氧耐力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男子第一块奥运金牌,是中外优势的结晶。
留洋篇:从片面西学到洋为中用
在向国外学习方面,中国游泳曾走过一条曲折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游泳曾短暂地在匈牙利学习。在匈牙利冠军教练沙鲁西(1952年他的队员获得4块奥运游泳金牌)的大运动量训练思路的指引下,中国游泳开始了魔鬼训练历程。很快就有了中国游泳的第一次高潮——在四年之间,先后有3人5次打破世界纪录。在1992年“五朵金花”时代,也有不少欧美教练向中国队员和教练传授经验,中国游泳终于制造了第一次高潮:4金5银。
不过,由于随后出现的兴奋剂事件,使得中国游泳遭到灭顶的打击。不但国际高级教练很少和中国运动员来往,就连国内教练的横向交流,也成为灰色地带。在这种情况下,闭门造车的中国游泳,自然仅靠个别天才人物和亮点来支撑。更搞笑的是,2005年,中国游泳队曾兵分两路,分赴美国和澳大利亚留洋训练,正式启动留洋计划。这也是中国最为庞大的运动员体系,但由于缺少重点队员,而且联系的也不是知名俱乐部的知名教练,最后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澳大利亚、美国等国教练也曾先后应邀到北京短期讲课,却没有让中国游泳形成观念上的改变。时任中国游泳队总教练的张亚东,曾嚣张地宣布,“在国外,我可以当他们的老师。”
朴泰桓的崛起之路,是中国游泳“屈辱”的开始,也是个别中国游泳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先是张琳提出,由北京队埋单前往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师从哈克特的教练丹尼斯;后是刘子歌在具有澳大利亚留洋工作经历的金炜教练的带领下,在名帅肯伍德的门下训练。这两个吃螃蟹者,最终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刘子歌如今不断地为中国军团续写辉煌,而张琳则实现中国男子奥运会游泳项目奖牌零的突破,尽管这种差距只有0秒58。
真正让中国人感到震动的,则是张琳通过留洋取得世锦赛冠军,创造了中国男子游泳的历史。随后,中国游泳以澳大利亚作为“第二基地”,同时辐射美国和欧洲。中国和几位澳大利亚名帅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包括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名帅丹尼斯、短距离和蛙泳教练肯·伍德、前澳大利亚国家队主教练奥托,以及北京奥运会女子混合泳冠军赖斯的教练迈克尔·博尔。北京奥运会后,游泳中心又聘请了几位澳籍外教,在澳洲训练中国队员。
科技篇:背后的力量
为什么叶诗文的百米冲刺速度比罗切特还快?为什么1米98的孙杨能有如此好的转身技术?也许,科研团队能给你一些答案。
自从2001年中国游泳队陷入低谷的时候负责起国家游泳队的科研保障工作后,中国游泳队科研组组长陆一帆在中国游泳这个团队已经工作了11年。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罗雪娟夺金保驾护航,到如今为孙杨、叶诗文等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陆一帆见证了中国游泳大部分低谷和高潮的时刻。如今,他率领中国游泳队的十几人科研团队,以及地方队数十人科研团队,为中国游泳助力。
中国游泳能取得成功,陆一帆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第一,生理、生化指标的有效监控。目前,中国游泳队建立了一个运行缜密、及时有效的科学数据库。队员每次比赛之后,相关监控数据,包括身体素质数据,心跳、血乳酸等,都会及时有效地出现在数据库。“运动员累了,各种指标生理、生化指标会明显证明这点,教练会根据这个进行调整。而如果这些指标偏低,则证明队员没有达到相应强度,教练员会据此进行调整。”陆一帆说,“这套生理生化检测手段,能让中国运动员在最快时间内达到最佳训练负荷,体能负荷点。”
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孙杨,除了国家队,浙江地方队也配备队医、生物生化和生物力学三位专职工作人员。所有科研人员都会详细记录孙杨在技术和身体机能方面的各项数据,然后传回后方进行分析,会诊。
第二,高原训练——留洋的辅助手段。在以往,国家队对高原训练有褒贬不一的评价,而对于具体的效果也莫衷一是。在中国游泳这几年大规模的“请进来,走出去”的留洋运动中,高原训练的功能得到凸显。在留洋前或者留洋后进行好高原训练,能加强队员的有氧能力训练,对队员的体能储备、大运动量的恢复有很大的好处。孙杨、焦刘洋的教练,都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原训练方法,并在这次奥运会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第三,通过科学技术完善细节。游泳队科研团队有明确的分工,对队员的技术分析更是到了精细的地步。通过对队员的转身速度、起跳速度、划水频率等的技术动作,科研人员会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对改进动作提出意见。比如叶诗文在比赛中喜欢晃动头部,但科研人员分析后认为,这直接影响了她在水中的速度,但让她马上改掉这个毛病肯定不合适,科研组建议对技术进行了适当的改变。而从2008年开始,科研组开始着手对孙杨的技术动作进行雕琢,这几年,孙杨的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不小的进步,终于有了奥运会2金1银1铜的伟大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