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滢:国内训练局限多 你想练和你为谁练不一样
2012年8月1日 04:39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选稿:余燕
胸前挂着银牌的吴景彪痛哭失声,连声道歉,同样收获银牌的陆滢则满意地说:“练了这么多年才明白,并不是一定进入前三才是真正的赢家,只要把体育精神发扬出来,大家都是赢家。”北京时间7月30日凌晨,上海女孩陆滢在伦敦奥运会女子100米蝶泳比赛中获得银牌,因为这枚银牌以及赛后被解读为“国内炮轰训练体系”的言论,让陆滢一时成为关注焦点。
声音 “把自己框在圈子里是不对的”
“海外训练可以让我和外国队员打成一片,可以体验他们的生活和训练方式。在国内队员都习惯训练—休息—再训练。但在国外,队员训练之外会读书,有自己的活动。”——陆滢
“我们的想法习惯就是如果我练得很累才会休息,什么业余爱好都没有,把自己框在一个圈子里,只会一味的训练,这样是不对的。”新闻发布会上,23岁的陆滢说话时语气平静,听不出有“炮轰”的火药味,但每一句话认真听都让人惊讶。
她直截了当地说:“我认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受到许多限制,在澳大利亚,我可以被邀请与我的队友们一起烧烤,这在国内永远办不到。”与队友一起在外面烧烤,这在对饮食控制十分严格的国内专业体育内是不能想象的。但陆滢显然有她的想法,“澳洲教练带的(外国)队员水平并不高,但跟这些队员一起训练,能感受到他们对游泳这项运动的热情,让我体会到你想练和你为谁练的区别。训练前,大家一直很放松,无忧无虑的,完全不会担心因为贪玩儿影响后面的训练。但咱们比较在意这些,认为练强度前先要好好休息,从思想上条条框框的东西太多,把自己局限住了。”
对比 陆滢的这番观点,很容易让人想到3年前李娜的话:“有得选,我肯定不打网球。”说这话的李娜与陆滢的想法如出一辙:“国内运动员不仅长期生活在家长制管理模式之下,心理还要承受巨大压力,这样的环境对运动员职业生涯非但起不到积极作用,还可能适得其反。”
背景 海外训练让她改变弱项
“今天的比赛我很满意,尤其是出发比原来提高了很多,这一直是我比较薄弱的地方。在澳大利亚的训练对我的前程实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我希望能够提高后程的能力。”——陆滢
陆滢的游泳生涯起步很早,她5岁开始练习游泳。2005年全运会,年仅16岁的她便与上海队的队友合作夺得女子4×100米自由泳和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2枚金牌。但随后,她的成绩一直难有突破,一度被临时借去参加世界救生员大奖赛,虽然一举赢得冠军,但未来更加迷茫。陆滢一度想退役去当救生员,“我当时就在想,要是把这个救生员世界冠军换成真正的世界冠军就好了”。
2008年,陆滢未能入选奥运会参赛阵容,她的教练崔登荣鼓励她继续坚持,她也获得机会前往澳大利亚训练,这为她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游泳之门。2009年后陆滢终于进入了国家队,并听从崔登荣教练的建议从自由泳改到了蝶泳。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在上海举行,陆滢拿下100米蝶泳的季军。
对比 事实上,陆滢之外,孙杨、吴鹏、张琳、刘子歌……这些早就成名的运动员都是在海外训练后成绩得到了质的提升。伦敦奥运会自由泳400米冠军得主孙杨每年都去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教练丹尼斯手下通过科学数据苦练“每划效果”。有趣的是,这些运动员往往也比较有个性敢说话,比如这次孙杨就与韩国媒体、朴泰桓打起嘴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