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强敌射落奥运会首金 易思玲高喊“爸爸我爱你”
2012年7月29日 08:57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黄嫣 选稿:余燕
夺冠后的易思玲向观众微笑致意
东方网7月29日消息:北京时间7月28日傍晚,伦敦奥运会产生了首枚金牌。在皇家炮兵军营射击馆,中国女枪神易思玲在第8枪逆转超越波兰选手博加茨卡,并最终以502.9环、领先博加茨卡0.7环的优势勇夺金牌。
在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场上沉稳的小姑娘俨然换了一个样子,乐观开朗得让人不敢相信。 “我现在最想说的是,爸爸,我爱你! ”面对记者的提问,易思玲大声说出了夺冠后的心愿。
家人支持给她减压
“去不了奥运会,咱也没关系”
很多人说,在易思玲拿下首金的时候,父亲易泽军也火了。但这种胜利的过程,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其中的艰辛?就如易思玲这句公开感谢传递出的信息,他们俩的过去,一定包含着太多的故事。
和千千万万个英雄父母一样,易泽军站在人群中并不出众,他是个湖南郴州桂阳县最平常不过的老百姓,在县里开了一个小小的饭馆,供两个女儿学习射击。当年,启蒙教练龙寿柏找到他家的时候,易家的情况并不好,但易泽军还是让大女儿易思玲去了,才几岁的孩子,拿着县城里最贵的枪,一打就是十年。
每个金牌背后的付出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家境贫寒让易思玲总是游走在放弃和坚持的边缘,让她对未来感到无尽的未知和迷茫。2003年,只有14岁的易思玲决定出去打工,那个时候家里的情况已经十分糟糕,而比她小几岁的妹妹易几玲也早已开始学习射击,两人昂贵的器械和长时间的训练,让这个家入不敷出。易思玲说,县里同样十几岁的姑娘那些时候都出去了,在餐厅端端盘子也能赚不少钱,她看着父亲疲惫的身影,总觉得该为这个家做些什么。但老易不同意,而且他近乎咆哮一般把女儿臭骂一顿,当时的易思玲不明白父亲为什么看不清现实,她以为自己做的是为了整个家庭。可最终她还是懵懂地坚持了下去,虽然那个时候,她并不明白坚持的意义。
让易思玲真正恍然大悟的,是残酷竞争后家人永远的支持。今年3月5日,中国射击队奥运步手枪选拔赛在北京举行,第一场比赛,易思玲仅位列全队第四,她当即傻了眼。“第一场和中间几场其实都还行,”易思玲说,“但到了最后一场,我整宿就睁着眼睛睡不着,这是我的最后机会。”易思玲说,当时她感觉,就算现在是奥运会,自己的状态都不应该那么糟糕,可选拔赛的现实就是那么残酷。
那天晚上,易思玲给父亲打去了电话,憨厚的老易在电话里呵呵一笑,连说了几个“没关系”。“我最感动的其实是我爸爸说的话,我爸说,哪怕你最后去不了奥运会,咱也没关系,你在国家队呆到了最后。咱们没什么输不起的。最重要是经历过、尝试了。”爸爸的话让一直沮丧情绪中的易思玲慢慢地平复了情绪并一路坚持下来,最终走到了奥运会的领奖台。“我很庆幸我有这样的爸爸 。”在夺得首金后,易思玲泪如雨下,但这句话绝对发自内心。
赛后大哭释放压力
“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
因为劳累,易泽军得了高血压、糖尿病和静脉曲张,因此,易思玲从不敢让爸爸到现场看她比赛。但这并不是代表她害怕,她说自己是个连死都不怕的人,真的没有什么能够让她感到恐惧。
2009年全运会,易思玲一战成名,那时她只有20岁,看着同场作战的杜丽,她诧异于师姐身后那庞大的记者团,但也庆幸自己并不是压力最大的那一个。“当时我就想,打呗!怕什么!反正怕的又不是我!”
但让易思玲没有想到的是,那场比赛夺冠后彻底扭转了她的人生,差不多就是从2009年开始,聚集在易思玲身后的记者越来越多,即使再无所谓,她也逐渐体会到了各种无形的压力。
直到7月27日前,易思玲都生活在一个高压舱一般的环境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打出最后一枪后,她转身面对观众席致意时已经一脸的眼泪鼻涕,“拿了冠军我就哭,一个劲地哭,好像就想把所有压力给释放出去。”夺冠后,一直在媒体面前面无表情的小姑娘终于找到了宣泄感情的方式。
在这场首金争夺战中,易思玲一直打得有些战战兢兢,直到第八枪,她才真正确立了领先的位置,千钧一发的过程让人捏了一把汗。“决赛最后一发打的时候,实际上我一直很紧张,但我一直在很理智地控制我自己的情绪。并不是我打得快,而是我感觉,我能竭尽全力地做好了,所以枪就响了。”
回顾这个过程,易思玲已经恢复了冷静,她是那种收放自如的女孩,所以射击队给了她一个绰号,叫“无胆英雄”,除了感慨她的胆量,主要还是因为2010年她在广州得了胆囊炎,随后做了胆切除手术,手术的后遗症是她吸收不好,怎么吃都不胖,这反倒让很多不明就里的女孩子“羡慕不已”。
但父亲易泽军是心疼的,为了补充营养,他觉得闺女总是在吃东西。有时候和家人视频聊天,易思玲都是一边说话一边往自己嘴巴里塞食物,那种感觉其实很不好受。
易思玲也知道自己在透支身体,胆囊手术后拆线,她疼得龇牙咧嘴,但还是一声不吭。“现在想想那段时间我都熬过来了,我死都不怕了。”易思玲说,“那还有什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