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足球重蹈英国汽车覆辙
2012年6月26日 08:37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麦卡 选稿:刘亨
足球鼻祖又一次倒下,毫无悬念地,以重复的方式。有意思的是,英格兰足球的失败史,和英国汽车工业的失败史画出的是近乎完全相同的轨迹。它们是如何以行业的龙头老大身份,逐渐把路越走越窄的呢?不外乎三点原因。
一是“闭关锁国”。1940年代后期开始,英政府对本国汽车业进行高关税保护,完全独立于欧共体之外,这令得英国与优秀的人才技术完全隔绝。英格兰足球和英国汽车业面临相同的政策困境,英国的殖民地政策相比法国严苛得多,法国对前殖民地国家有特别待遇,前法国殖民地国家的球员很容易去法国谋生,而没有身份非法化的后顾之忧,法国政府亦将种族多元化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1998年那支由多种肤色球员组成的法国队夺冠,就此开始一代辉煌。
孤悬海外的英国既不愿像法国那样提供优厚的移民政策,也没有如德国般多元种族融合的地缘条件——去掉队中的波兰裔和土耳其裔球员,这支德国队的实力将大打折扣。英格兰的外族球员选材面很窄,他们在最近20年兴起的种族融合的新足球浪潮中大大落后了。当齐达内、塞纳、厄齐尔、赫迪拉、巴洛特利大放异彩甚或改变各自国家队的战术风格时,难觅中前场新血的英格兰人却还在抱残守缺。
二是“矫枉过正”。长期闭关的英国汽车业在1980年弃用高关税政策,转而实施大幅削减税收拉动消费政策,这大大拉动了英国国内的汽车市场,但利润却落入市场化经验丰富得多的日系和美系车商的囊中,英国自有品牌那些陈旧的营销手段不堪一击,就此陷入巨额亏损。
无独有偶,英格兰足球也来了这么一遭。英超对外来资本来者不拒,大笔资金涌入的同时,由于劳工证的要求和移民政策的苛刻条款仍然存在,俱乐部更倾向于引入海外大牌球员。这固然提升了英超的整体水平,扩大了国际市场影响力,但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也因此被大大挤压。资本要求快速回报的特性又让“军备”竞赛一轮高过一轮,金主较少关注长线的青少年培训的环节,本土球员的人才断档势所难免。类似唐宁这样的伤仲永案例以英格兰最层出不穷,实非偶然。
三是“抱残守缺”。英国汽车工业衰落的最直接原因,还在于手工化的偏执,他们始终沉浸于自己所领衔的工业化时代,人类在机器面前的那份骄傲里。这让他们在后工业时代的高科技化、商业化的流水线上被迅速套圈。
英国人对于足球的趣味也如出一辙。别看现在人皆曰他们的足球风格难看,英格兰人自己也开始自嘲,其实很多人骨子里认定,英格兰足球式的粗粝直接和凶悍,才是足球的道统,才是真正的“艺术”——相比之下,西班牙那样的控球,不过是些下乘的奇技淫巧罢了。
与此同时,他们还自豪地认为,足球应该靠“心”而不是靠“脑”,所谓“朝投入,夕死可矣”。这种对所谓传统的忠诚,成为英格兰足球数十载不变的自我标榜和自我催眠。若论这种幻觉的强度,即便对面几百辆车迎头驶来,他们都不会丝毫怀疑自己才是在逆行。
一百年间,英国汽车工业从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汽车工厂,发展到失去自己所有的汽车企业;英格兰足球从“足球的鼻祖”和世界杯冠军,变成豪门球队行列中对失败最甘之如饴的吊丝。他们在传统中一次次坚持,一次次受挫直到把失败变成自己的新传统。
什么叫英国式死法?这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