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欧锦赛的中国温度
2012年6月14日 13:10
来源:新闻晚报 选稿:袁松禄
热与冷,成了欧锦赛在中国量出的两种 “体温”。但与以往大多冷热对立时的逻辑判断不同的是,逐鹿赞助权的 “冷”并未得到恶评,正如赛事经济效应的 “热”也没赢来多少掌声。
中国企业对烧钱营销由粗放向精细的策略转变,让 “冷”与理性解读画上等号。从曾有新能源企业勇猛赞助上届世界杯的先例看,集体 “绝缘”欧锦赛不太可能仅仅因为囊中羞涩。但几百亿的消费体量唤醒的产业经济 “热度”却打了折扣。就以服装为例,正版球衣的制造商并非中国企业,而国内所谓的“分羹”不过是叫卖了盗版——即使再惟妙惟肖,真与假的伦理内涵都要比企业账本上的数字深邃得多。
无人不知欧锦赛的最后奖品是德劳内奖杯。不过,即使此次德国可以夺冠,它也无法在2012年将奖杯的原件迎回国内——尽管累计三次夺冠的德国已是最具可能性的球队。按照规定,只有连续三次或累计五次问鼎的国家才有资格拥有原物。
现在,国内上市公司领走欧锦赛的馈赠,却显得太过轻易。谁又能指望一个盗版衍生产品泛滥的国度存在真正狂热的球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