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英法恩怨消散如烟
2012年6月13日 08:52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黄嫣 选稿:奚亮
英格兰人毕生都在讨论一个谜题:如果我们真的憎恨法国人,为什么不来一场体育比赛做个了断?
这个答案直到12日凌晨依然无解,因为这场英法大战呈献给全世界的,是一派祥瑞的景象。队员们在场上闲庭信步,甚至在赛后还互相拥抱,如此乏味且让人不解的画面,只是想传递出一个信息,英法足球已经融为一体。无论是真是假,这场英法大战是史上最为平和的一次对抗,和1比1的比分展示出的和谐场面一样,颇有一番礼尚往来的意思。可球迷并不买这个账,于是乎,一张球迷在看台昏昏欲睡的照片在当天晚上成为真正的亮点。
的确,这样的英法大战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更不符合逻辑。当所有的恩仇都被粉饰为风平浪静,那么所谓的对抗,也失去了其基本意义。
比赛
以一种懈怠的姿态亮相
1337年,当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时,他绝不会想到,这场战争绵延116年,成为世界上历时最长的战争,连自己都没有等到结局。但他更不会想到,800年之后,英法恩怨只有在绿茵场上才能如野火般燃烧。所幸,这不是马岛战争,法国还不算英格兰的世仇。于是,在金钱利益的各种驱使之下,英法大战在12日凌晨,终于以一种懈怠的姿态亮相了。
相比2004年欧锦赛B组的揭幕战,英法两军阵容都已褪色了太多。当年的法国队还是卫冕冠军,黄金一代阵容齐整,锋线是亨利、特雷泽盖,齐达内和皮雷、马克莱莱、维埃拉坐镇中场,而2万名随军出征的英格兰球迷也尽情为贝克汉姆、斯科尔斯、杰拉德、兰帕德、鲁尼和欧文欢呼,里斯本见证了一场群星荟萃的世纪大战。
8年后的今天,两军已物是人非,球星质量就差了一大截,偏生两位主帅还用兵保守不思进取。法国人埋头于控球传递,倒脚的热情远超射门,扳平比分后安于现状、避免更多差池的心态遍地传染。英格兰本就场面被动,全场射门次数扳一只手手指就能数过来,伤兵满营能守和,更无老虎出洞的愿望了。
所以,真怨不得那位打瞌睡的球迷,昏昏欲睡是全世界观赏这场比赛的直接感受,昔日的星球大战或许已成绝响,未来很多年内英法两国只怕都难以诞生齐达内、亨利、贝克汉姆和斯科尔斯这样的明星,这是球迷的损失,相见不如怀念。
渊源
英法天生相看不顺眼
似乎就在几年前,我们还会为英法大战而期待得热血膨胀,事实上,直到12日凌晨前,很多人希望看到的,依然是一场刺刀见红的比赛,长久以来,在英法两国恩怨的铺垫之下,习惯性地以为,这种近乎于肉搏的对抗是理所当然的。
撇开足球,单就欧洲的社会现象而言,英国人和法国人似乎天生相看不顺眼,英国人甚至写过书痛称“50个痛恨法国人的理由”,连法国人多久换一次内裤的理由都赫然在列。即便英格兰以战胜过阿根廷和德国为荣,但也没有击败法国来得令他们有快感,因为这两个欧洲邻国从1066年开始就有大大小小35次的战争,这种仇恨慢慢渗入比赛中,继而把这种不友好传递给了全世界。
2006年,法国一家网站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英国人认为法国是“世界上最不友好的国家”。据法新社报道说,法国旅游网站“你在何处”(WAYN)针对6000名英国人的民调显示,46%参与调查者认为法国“最不友好”,法国还被英国人选为地球上“最乏味”和“最吝啬”的国家。
似乎是为给法国人的伤口上洒盐,英国《每日电讯报》还在第二天的一篇社论中讥讽说:“法国人可能认为夏奈尔5号代表他们的气息,事实上,地球人都知道,大蒜和发霉的吉卜赛人才更具有代表性。”
但任何仇恨都会随着时间而消逝的,在“高卢文化”的入侵之下,英国人引以为豪的骄傲终于慢慢软化,继而最终,呈献给我们的,就是12日凌晨那场礼尚往来的比赛。
现实
“高卢文化”征服英超赛场
2004年欧锦赛,当贝克汉姆在大好形势下射丢点球,英格兰最后又被齐达内两球反超后,很多人以为,这将会是英法足球最具历史价值的一场经典战役,它的酝酿发酵必将会带来更加腐臭更加极端的结果。
但事实远非如此,没有多大的仇恨能够抵得过金钱的诱惑。“百年战争”并没有妨碍两个仅隔一条海峡的西欧大国进行各个层次的交易与人才流动。英超成为法国人的热土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相近,更关键的是温格、霍利尔和蒂加纳等教练已经在英超赛场建立了一种深厚博大的“高卢文化”。高度商业化的英超联赛在个人收入和影响力方面远远高于还没有完全脱离“农业化”的法甲。英超大多数球队极其欣赏法国球员精湛的足球技术和意识,为英超赛场迅速形成大面积的“高卢情结”提供了牢固的根基。
其中的代表人物温格,应该最能说明英法足球的和睦,作为一名传统的法国人,温格总是给人一种与英国格格不入的感觉。阿森纳在他的调教下,也更像是法国人经营的。但恰恰是这种与众不同,让枪手在整个英超联赛鹤立鸡群。事实上,温格的入主,几乎就是法国足球入侵的浓缩。1996年8月,阿尔塞纳·温格这个名字在北伦敦什么意思都没有,《伦敦标准晚报》的头条标题是“阿尔塞纳?谁?”“我当时有一种感觉,”队员亚当斯回忆道,“这个温格是谁?他可不是一个在英国足球得到证明的教练,他不是阿历克斯·弗格森,他不是乔治·格拉汉姆……他谁都不是。”但亚当斯马上意识到温格不是他所熟悉的格拉汉姆,这也正是阿森纳聘请温格的原因。他们需要改变,而只有温格这样一位法国人,能在其中起到化学作用。
在一个接一个的法国人入主海布里之前,经历了130多年风雨的阿森纳队是一支非常“标准”的英格兰俱乐部,特别是队中的球员几乎清一色地秉承了英国球员的传统习惯:酗酒、好赌、暴饮暴食、训练态度涣散以及亲近女色等等。
温格接过阿森纳教鞭时正值队长亚当斯酗酒恶习被媒体曝光的敏感时刻,但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亚当斯被彻底驯化为一个“智慧型”将领,他随身携带一本莎翁的《亨利五世》走遍欧洲各地更成为阿森纳队长史上的佳话。温格曾被同胞特鲁西埃形容为一本“活着的足球百科全书”,正是他让英格兰的俱乐部从最古老传统的陋习进化到最现代科学的方法。
效益
法国球员潜力大性价比高
以温格为代表的高卢文化,传递给英格兰的是一种正面的信息,在阿森纳之后,很多英超球队都感受到了这股正面的力量。虽然,时至今日,舆论依然会对温格这位法国佬指定的所谓健康食谱不屑一顾,但在成绩和经济效益面前,他们也会低下高昂的头颅。
从经济原理来看,同一瓶葡萄酒在巴黎酒窖的价格只有伦敦的一半。法国球员也是,他们来自欧洲第5联赛,比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都便宜,但质量更好。
性价比是决定性的,英国本土球员比法甲球员贵2到3倍。2007年,切尔西给了里昂2000万欧元买来马卢达这个世界杯决赛球员,而两年前小赖特就花了阿布3050万。2005年,L.迪亚拉从勒阿弗尔到切尔西只要了150万欧元,帕克从查尔顿到切尔西居然要了1450万欧元。
更妙的是,法国球员往往会增值。阿森纳将L.迪亚拉卖到朴茨茅斯净赚300万欧元;卖出珀蒂、维埃拉和亨利都赚了一倍。萨哈呢?蒂加纳把他从梅斯带到富勒姆时掏了300万欧元,3个半赛季后,萨哈转投曼联的身价是1900万。法国球员在英国的潜力颇大。法国年轻球员更便宜。沃尔科特从南安普顿来到阿森纳,要价是750万欧元。而年轻的阿内尔卡和克利希几乎是免费。前尼斯和前朴茨茅斯主席曼达里奇说:“英国人的身价都是泡沫,法国人就很实惠,这没什么争议。”
在如此利益驱使之下,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英法之战最终愿意握手言和了。英格兰足球的边界,已经对法国人打开。他们欢迎这种文化侵略,就像他们早就定好了小组赛后返程的机票一样,在金钱和各种利好消息面前,英格兰心甘情愿地表现出了一种妥协。
一对总是在掐架的邻居……
阿金库尔战役,1415年
(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于法国北部阿金库尔村重创兵力数倍于己的法军)
尽管极其困难,亨利五世和他的部下仍然得胜而归。从那时起,StCrispin’sDay成为了一项全国性的节日,直到现在。
胜利者:英国
特拉法加战役,1805年
在此战役10年后,拿破仑和滑铁卢约会如期而至。特拉法加战役是尼尔森将军令人惊叹的一场辉煌的海战胜利,双方击沉舰比为22-0。
胜利者:英国
查尔斯·戴高乐,1963年
否决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资格
胜利者:法国
赛日·甘斯布,1969年
虽然Jet’aime被BBC以很黄很暴力为由封杀。然而这无法阻止这首法国歌曲成为英国年度唱片销量榜上的热卖之作。
胜利者:法国
马斯特里赫特,1990年
在大不列颠拒绝了欧洲的单一货币政策后,太阳报以“去你妹的德洛尔(Delors,时任欧共体委员会主席)”为标题。
胜利者:英国
申办奥运会,2005年
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将花落谁家?必然不是巴黎!Paris?who?
胜利者: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