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东方网>>体育频道>>滚动新闻>>正文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为建设家乡放弃高薪 外企白领跳槽扎根乡镇

2012年6月5日 19:37

来源:东方网 作者:奚亮 选稿:王静瑶

  东方网记者奚亮6月5日报道:古铜色的皮肤,自信的笑容,坚定的目光……这是记者对陆炜锋的第一印象。黄色运动装,黑色板材眼镜,在以中老年为主的健身节上显得格外醒目。与大多80后不同,陆炜锋有着十足的亲和力,谈吐间又显得成熟老练。
  
  陆炜锋是嘉定区徐行村的一位青年文体干部,他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工作时说:“为家乡人民作出自己一份贡献,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周围的邻居以及长辈,当听到周围人对自己工作的肯定,那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是前所未有的。”
  
  刚刚大学毕业,陆炜锋就顺利的进入了一家外资企业做管理,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以及职务的提高,收入也相应提高了。而就在这时,他却毅然离开了单位,转投城镇、村镇做群众工作。当时在许多人眼里,这样的“跳槽”是异乎寻常的,毕竟外企白领是令多少人羡慕不已的。
  
  “在外企工作是件很风光的事情,但是我所得到的也仅仅限于物质层面的回报,渐渐地我对这种单纯的物质追求感到乏味。”陆炜锋告诉记者,其实也是机缘巧合,他也是无意间得知了自己家乡镇政府正在面向社会招收青年人才,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考,没想到就这样考上了。
  
  考上之后,政府就开始分配工作,而陆炜锋被分配到的工作单位就是自己从小成长的地方,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村里的文体活动的组织管理。这让他打心底里感激,再加上他本身就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
  
  从外企走入农村,环境的骤变、交流对象的差异、专业知识的支持……各方面都存在的不小的问题,经过一年的时间,陆炜锋在村内开展的文体工作已经卓有成效,百姓们也都兴致盎然。
  
  徐行村的党支部书记向记者谈到陆炜锋时更是赞不绝口:“他从去年来我们村工作,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小伙子思路清晰,脑子活络,整体来说工作突出。工作中也经常都是直接与老百姓沟通互动,所以老百姓们也都对非常喜欢他。另外,他今年更是被镇里借走去做信访工作。但他还是没有拉下村里的工作,现在可以说是两头跑,还是非常辛苦的。”
  
  如何能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基层建设?又如何能顺利开展工作?当记者问到这些时,陆炜锋淡淡地说:“最先要做的就是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哪些活动是有益于健康的,并且又能让他们都愿意参与的。而自己做的工作也都只是辅助他们,基础设施的提供、活动理念的传达、具体项目的教授等等。”
  
  陆炜锋随即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广播操是一种历史悠久普及广泛的项目,我们村村民也历来十分热衷健身活动,为了满足村民健身的需求。我和村委另外一位年轻人一起去接受了培训,而村委会也借此契机发动全体工作人员一同学习。紧接着又有我们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同时又为了加强学习效果,我们还专门制作了相关的视频光盘,免费提供给村民。随着一段时间的推广,村民自然而然会聚集到一起互相学习。而现在村民们也都会定期在村组的健身广场上做操。可以说,这是一种由点到面的推广方式,非常成功!”
  
  大学生“村官”,现在已经是个不时髦的词汇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大力推动这种机制。时至今日,已经有20余万的大学生“村官”服务于农村。但据记者了解,如今农村最缺的仍然是“大学生”。而其中一小部分的大学生或出于公务员加分等因素,造成了一些基层岗位的流动性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等问题。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的贡献也是毋容置疑的。
  
  同样,在陆炜锋最后谈到对于基层工作的体会时,他也表示:“基层工作是具有挑战且意义深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深切感受到现在基层工作人员的青黄不接。所以我也想号召更多的青年人一起投身到基层工作中来。”
  
  记者手记:在这个讲究物质、缺少信仰的年代,一个28岁的青年能够在为了建设发展“新农村”,毅然放弃优厚的薪酬去基层工作,实属不易。工作最大的源动力是兴趣,但仅凭着这点显然是不够的。陆炜锋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得到了百姓、领导的信任与喜爱,可以想象他是做出了多大的努力。“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有热情有文化的大学生,但更需要的是像他这样有追求有毅力的年轻人。

一键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