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流量”续航理想背后的现实车道

2021-09-01 07:02  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将奥运流量转化为商业价值,还有很多路要走。视觉中国供图

像一个兼具放大和缩小功能的凹凸镜,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东京奥运会,一面是空荡荡的体育场,一面是热腾腾的热搜榜。

从东京奥运会赛前不足300人到如今的324万人,短短一个多月,击落首金的00后运动员杨倩的微博粉丝数量涨了1万倍。数据上的巨大反差证实了扑面而来的“奥运流量”,也让这场线上发酵的狂欢成为一个契机,帮助人们开始思索,在奥运会期间给予民众正面刺激的运动员能否转变为更具号召力的“时代偶像”,以及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为这个群体的影响力和生命力续航?

走到台前 运动员为自己“代言”

杨倩同款小黄鸭发卡被秒空,王春雨闯入奥运会女子800米决赛后最想做的事情是美甲,乒乓球手陈梦被表哥黄晓明“蹭热度”,在比赛中上演“金鸡独立”的李发彬“不懂凡尔赛”……中国代表团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了北京奥运会之外的最佳战绩,也派生了接连不断的热点事件,无论新人还是老将,都在媒体、网友和运动员自身的共同参与下“互动”出了多样和个性的面貌。

“这届奥运会,我的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认识’了很多运动员和他们背后的项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谌莉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的共同发力下,更多年轻人“卷”入其中,为奥运会提供了花样的打开方式,这种极具时代烙印的观赛方式一定程度上帮助运动员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当运动员的形象更加生活化,那么他们的商业价值就会变得更具象,既容易被品牌所接受,也能拓展更多圈层的合作空间。”

对于新媒体形态,“主管部门和运动员的接受程度也是一点点逐渐放开的。”某短视频平台相关业务负责人刘元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业务沟通初期,无论是运动员还是主管单位领导都会表现出犹豫和担心,但当取得佳绩的运动员在网络上收获巨大关注度后,“大家发现效果好得出乎意料”,于是有了超出合同约定次数的主动直播,运动员也从“被催更”变为主动咨询选题和拍摄要求,“这届奥运会代表团里的运动员大多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就是在网络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让他们走到台前展示个性,这是拦不住的趋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本网页已闲置过久,点击关闭或空白处,即可回到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