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姚明”“小刘翔”,你们在哪儿
2014年11月28日 14:43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 解放日报:“小姚明”“小刘翔”,你们在哪儿
代表上海体育的下一个“小姚明”、“小刘翔”在哪里?随着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临近尾声,未来的新星们也从1.2万余名运动员中脱颖而出。
他们有着骄人的竞技成绩,也有着端正的品行;他们在训练队是佼佼者,在学校里也是同学们的好榜样。今年的市运会,第一次举办了青少年组“未来之星”的评选,来自全市12个区县代表团、10个项目的30位运动员榜上有名。
硬件千里挑一
今年的市运会,共有1.2万余名运动员参加青少年组比赛,而最后获得“未来之星”称号的,仅仅只有30名。大浪淘沙,千里挑一,为的就是找到有着一身过硬本领的好苗子。
要成为未来之星,须经过专家评审,评选的要求很苛刻,几条硬指标,缺一不可:首先,必须要在市运会上拿到冠军(集体球类项目为前三名的主力队员);然后要在过去三年中,获得两次及以上本市青少年运动员二等奖学金以上,或者在过去三年中,两次及以上被评为本市青少年十项系列赛最佳运动员。如果在本届市运会个人项目决赛中超、创或者平上海市青少年纪录,且已经达到一级以上运动员等级的运动员,也可以提名成为“未来之星”。上海市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胡红表示,将标准定得高,并且把2011年至2013年间上海市青少年比赛同样作为评审标准,是为了寻找成绩相对稳定、真正出类拔萃的好苗子。
经过层层筛选,30名优秀运动员获得了“未来之星”的称号。其中,游泳好苗子有17名,占得“半壁江山”,这也表明了游泳依旧是上海体育目前业余训练比较领先的领域。
本领个个过硬
蔡沐珂是浦东新区洋泾中学东校预备班的学生,在本届市运会上,11周岁的她带给浦东新区游泳队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在总教练许晓东赛前的金牌预期表格上,蔡沐珂并不在列,甚至因为成绩平平,被当做是“边缘化”的队员。但比赛中,小姑娘上演了“灰姑娘”式的童话:一人独得100米蝶泳和400米自由泳金牌,并且打破了市运会纪录。获得“未来之星”的称号,许晓东认为是对蔡沐珂最合适的描述:“虽然曾经一度不被看好,但她依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恰恰是作为运动员必备的精神。”
李唯依和于文岚是格致中学排球队的姐妹花,两个即将面临高中毕业的选手,这次双双被评选为未来之星,她们也是排球项目获得此项称号仅有的两个选手。在教练陈辉的眼里,两位姑娘除了这几年上海各项比赛冠军的主力队员身份外,各有出挑的地方:“李唯依是队长,技术全面,在球队也有威信,有大局观;于文岚是一名普通学生,她的成绩在格致这样竞争激烈的市重点中学里也名列前茅,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好运动员。”
榜样力量无穷
寻找上海体育的“未来之星”,是本次市运会的全新尝试,为的是在市运会这样一个培养后备人才的平台中,找到上海体育的顶尖好苗子。但是在胡红看来,设立这个奖项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我们希望这样的奖项是一个舞台,让那些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可以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同样希望树立的这些榜样,能激励更多从事业余训练的孩子和普通的在校学生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蔡沐珂的“意外”成功,已经成为浦东游泳队和洋泾中学东校用来激励队员和学生鲜活的例子。班主任周娟说,蔡沐珂平时默默无闻,但她吃得起苦,如今的成功,说明了是金子总会发光:“她为成功付出的努力,值得整个班级所有孩子们学习。”许晓东说,他把蔡沐珂的例子告诉教练员,不能放弃任何一名运动员,只要她还在努力,就有实现梦想的一天。
于文岚的入选,成为更多普通学生的榜样。陈辉说:“一个普通学生能将学业和训练完美结合,依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刻苦。她的成功,能激励队友全面发展,也能鼓励更多的在校学生参与到业余训练中来。”
“我们需要这样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能激励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运动员成为上海体育的未来之星。”胡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