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遇困境 场馆运营成无解难题

2013年12月29日 08: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选稿:奚亮

  中国体育产业缺少外部融合机制

  中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困境,揭示了长久以来中国体育产业缺乏与外界联动和融合机制的弊端。由易剑东担任首席专家、于12月22日结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报告,就给出了“建立体育与文化、休闲、健康、旅游、娱乐等产业领域嵌合与联动机制”的建议。“从欧美国家体育产业的实际发展经验看,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体育积极主动融入文化、休闲、娱乐、健康、旅游等领域,并获得无可替代的地位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但易剑东认为,目前中国的体育产业与其他领域联动的程度还很低。

  在欧美国家,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大约在2%~3%,易剑东介绍说:“在美国,体育产业是第七大支柱产业,每年的产值是汽车产业的两倍。”但目前中国体育产业占GDP比重只有0.55%(2010年数字),且7成以上是由体育用品制造业贡献的。

  包括赛事、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大多数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在内的中国体育产业核心资源,绝大多数都掌握在体育主管部门手中。但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进步和巨大国内市场空间不相称的是,中国体育产业多年来发展缓慢。

  “近几年,中国的体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与其他领域合作,但主动性还是显得不够。”易剑东表示。

  中国体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是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又以奥运战略和全运战略为重中之重,体育主管部门所掌握的体育产业核心资源,自然首先要为这两个战略服务。“市场能够发挥好作用的事务,政府就不该管。”政策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青年中心副理事长蔡礼强表示,“政府应该承担的是体育的公共服务职能,如公共体育场地的提供。而职业体育、竞技体育和可以由市场完成的体育产业活动,应该还给市场。”

  受市场经济调节的体育产业活动,能够更高效地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还要主动跨界发展,这是西方体育产业发达国家提供的可借鉴之道。蔡礼强表示:“我们国家这些年出台了不少体育政策文本,但能够真正落地的却不多。为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根据易剑东对欧美国家的研究,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出台过专门针对体育领域的政策,但涉及到文化、健康、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政策,往往会提及体育,比如美国新建的公园,一定会按要求辟出公共体育用地,英国的国民健康政策也一定会涵盖促进群众体育的内容。在易剑东看来,体育本来就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在中国,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被视作体育部门的“自留地”。易剑东表示:“我们也建议中央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不要拘泥于部门区隔而丧失产业融合的良机。”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