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 14:28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许明 选稿:奚亮

■ 姚明与教练李秋平(左)、李秋平的教练王重光(中)三代人在一起交谈
代表中国参加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吴成章来了,曾经的中国男篮队长张大维来了,小巨人姚明也来了……昨天中午,80多位上海篮球界的元老、名宿齐聚虹桥金庭庄园酒店,忆往昔、话将来,一同为上海篮球寻根问脉。
“算上姚明,上海男篮的中锋几乎到齐了!”“我们上海队的后卫也要拍一张,拉上秋平!”“这些都是带过我的教练,一起合个影吧!”会场里,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次次镜头的定格,上海篮球的过往,历历在目。
中锋聚首 姚明最靠边
“这么多前辈,我肯定得靠边站啦!”脱去以往参加商业活动时的休闲装扮,昨天的聚会上,“小字辈”的姚明穿得异常正式,站在他一侧的,则是10多位同样衣着挺括的“老克勒”——曾经上海男篮的中锋们,大伙儿提议按打球年份排位置合影,姚明不声不响就站到了队伍的最末尾。
其实,在他们各自的年代里,这群老者也都是响当当的明星。如今,这群人中有的已知天命,有的年逾花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男篮第一代中锋乌维培,已经是81岁高龄。乌老感慨,“我身高1.82米,算这群中锋里个子最矮的了,你看看我们上海的这批中锋,别看个子越来越高,打球靠的可都是巧劲。”
乌老回忆,“当时我们有个3分钟战术,是已故的田福海教练发明的,每次到了比赛最后3分钟落后时,其他4名球员会被拉到一边,把另一边留给中锋,和对方中锋一对一。”乌老说,上海中锋的特点是头脑活络,进攻手段多样,能突能投,当年还有一招田福海教练传授的“福海球”勾手投篮,常常能在最后3分钟力挽狂澜,“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比赛,这一招很管用,就连当时身高比我高15厘米的国家队中锋鞠汾康,看到这招也怕!”
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是当过姚明教练的王重光,还是退役后在国青女篮、国家女篮任教的杨家训,抑或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国家队主力中锋张大维和陈德春……都有着脚步灵活,球路清晰的特点,“别看姚明身高这么高,脚下活一点也不差,这也是他能在NBA立足的根本啊!”
尽管近几年,上海本土的中锋人才困乏,但乌老还是希望,基层篮球的选才,能够多注重球员的“球商”,打球不应只靠四肢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