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 15:15
来源:广州日报 选稿:郑大伟
场景三:武体科技馆
外热内冷遭质疑“不懂尊重”
去年9月,李娜携自传《独自上场》走进武汉体院,与近千名热情的同学们分享了她的世界。武体新闻传播学院刊物发文解构了李娜和院长张德胜是如何“过招”的。期间发生了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李娜的形象大打折扣。有评论说,这充分暴露了,李娜没文化、没教养、没有社会责任感。
梁晓路:我不认同这种说法,也许这只是李娜团队的疏忽。其实,李娜面对电视镜头时还是表现出足够的亲和力的,但有时又是另一个样,可能是心态不同吧。我认为,李娜的言论和表现与素养、文化无关,是跟不够职业化有关。
孙嘉晖:据我了解,这次见面会出现了很多不正常的情况。比如,围绕在李娜周围的团队,对主持人提问的范围作了严格的规范,不准涉及与“文化”有关的话题;在他们提出的献花环节,将学生粗暴地推向一旁(因为事前忽略了李娜对花粉过敏)等。
陈祺:李娜可以说是中国网球的使者,开创了新纪元。但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圈子不是放大了,而是越来越小,这对于她的性格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其实,按照她的个性,很多事情都没有错,但公众的要求不同,会认为她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
梁晓路:她认为自己“单飞”了,成败只和团队有关,无须向谁负责和解释,我想这只是竞技层面的解读,或许李娜和她的团队应该更多地关注、融入中国文化与社会当中吧。
孙嘉晖:我感觉李娜已经成为“摇钱树”,在短暂的职业生涯巅峰期,她需要创造更多剩余价值,有时她也是身不由己,而且不排除其身边的人蒙蔽、游说她,导致其做出不恰当的举动。李娜团队在关系疏导、公关辅导等方面没有给她带来有价值的东西,看看姚明和刘翔应对媒体的技巧以及由此带来的丰厚利益、良好口碑,我们就会感觉到,李娜团队相当失败。
陈祺:李娜、孙杨等中国体育明星遭遇到不同的“危机”,但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对人的尊重、对社会的责任,这是中国运动员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缺失的,现在需要补回来。我们可以将李娜和日本网球老将伊达公子以及网球天后格拉芙进行比赛,不难发现,她们之间还是有较大不同的。伊达公子上次到我们网校训练,她结束训练后愿意花40分钟为球迷签名,恭恭敬敬,令人印象深刻。伊达公子在日本的地位就像李娜在中国一样,但人家表现出的亲和力、责任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