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评说李娜:不懂的尊重人 记者采访她压力很大

2013年7月5日 15:15

来源:广州日报 选稿:郑大伟

  本期嘉宾

  广州开发区国际网球学校校长 陈祺

  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资深记者 梁晓路

  随着李娜止步温网女单8强,近一个月来关于“李娜的那些事儿”的争议也告一段落,从法网输球后抛出“三叩九拜”论,再到温网反讽记者“还有脸坐在那儿”,娜姐在球场内外都相当火爆;一时间,她本人、媒体和球迷三方卷入热闹的全民大讨论,个性与任性、职业与业余、尊重与偏见、严谨与口无遮拦、纯竞技和寓教于体……争议话题的外延无限扩大化。作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科班出身的学生,李娜在与媒体同行的互动当中显然没有表现出“内行”和“职业”的一面;媒体在报道李娜的过程中有无过滤背景信息、断章取义?本期三言二拍,记者邀请到正在英国伦敦采访温网的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资深记者梁晓路以及广州开发区国际网球学校校长陈祺,笔者近年来也多次采访李娜,通过几位近距离接触过李娜的人,还原那些备受争议事情的真相,还原一个真实的李娜。

  场景一:新闻发布厅

  法网发飙抛出“三叩九拜”

  5月30日,李娜法网第二轮意外出局。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情绪激动的中国金花面对记者“失利后能否对中国球迷说些什么?”的问题,爆出了“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的惊人之语。

  孙嘉晖:当时看到这则爆炸性的新闻,我感到震惊,特别是新华社发现场实录,似乎传递出异于往常的声音,李娜习惯性的“反问式答记者问”被彻底激化,并搬到大众媒体的平台上接受公众的评判。

  梁晓路:我觉得,中国运动员职业化还没有到特别成熟的地步,外国有比较成熟的团队,处理这样的问题很有经验。李娜处理的方式很直接,针锋相对;国外运动员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会选择不回答或一两句带过。在此过程中,双方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李娜的情绪被激化。

  孙嘉晖:本报记者杨敏当时就在新闻发布厅,目睹了现场发生的一切,并将新闻实录刊载,客观地再现了现场的对话和容易被忽略的语境、气氛。我和提问记者有过沟通,首先他没有主观恶意,也不会选择李娜输球的时机落井下石;随后,我也和其他现场记者进行过交流,大家都觉得提问没有任何问题。当时,国内媒体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派批评李娜,而另一派则声讨记者不专业。但这些声音往往是选择了立场后的“断章取义”,个人情绪比较浓。我觉得记者只要没有主观恶意,有提问的自由;而李娜也有选择回答方式的自由,显然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陈祺:我跟李娜已经认识将近20年,对她的成长轨迹非常了解,在广网公开赛期间也多次跟她打交道。李娜的性格有着鲜明的两面性,一来造就了她在国际大赛上的佳绩,二来又导致她和媒体交恶,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不懂得尊重人的人也得不到别人尊重。

  孙嘉晖:记得在2011年“李娜和朋友们”国际网球精英赛的赛前发布会上,当着桑普拉斯、莫亚和利斯基以及海内外数百名记者的面,李娜在回答一位记者有关“你在德国冬训的情况怎样”时,居然只冷冷地说了三个字“打网球”。如此大牌,新科法网冠军没有一点风度,也让记者和桑天王颇感尴尬。

  武汉体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德胜说,李娜是学新闻的,但我认为,李娜误读了媒体。她的教练卡洛斯看待这个问题非常透彻,没有媒体和中国球迷,就没有李娜的今天,因为她所代言的产品,消费者基本上在国内。李娜不懂媒体,有人说她面对中外媒体时“区别对待”,事实上,西方媒体的两个特征是:提出质疑和揭露弊端。所以,中国媒体就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站在李娜一边不对,批评她也会受到大批球迷的质疑。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