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300指数" 以清晰的标尺把脉"民生体育"
2013年6月21日 09:33
来源:文汇报 选稿:奚亮
原标题:上海发布全民健身“300指数”以清晰的标尺把脉“民生体育”
首创“全民健身发展指数”评估体系,上海昨天交出第一份“答卷”——《201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公告通过健身环境、运动参与和体质健康三大指标,对去年申城全民健身事业的总体发展做出全方位测评。
这是上海全民健身首次以“亮分”的形式,公布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市民满意度。24个客观量化指标,4个主观感受指标,所有结果都以百分比数据显示。通过这一年一度的动态评估,把脉“民生体育”有了更为清晰完善的标尺。
“‘300指数’就是要让全社会知道什么是体育,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未来如何更好发展。”对于这份答卷的意义,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如此诠释。尽管在去年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中上海蝉联全国第一,全民健身工作也位居全国领先行列,但更高标准的要求,更大程度地满足市民需要,始终是上海体育的追求。
健身环境持续改善,人均场地面积仍显不足
“健身环境”发展指数为87分,是此次评估三大指标中得分最高的一项。
自确立“体育是民生”的理念以来,申城公共体育设施逐渐增加,为市民就近参与体育锻炼创造了条件。2004-2012年间,全市体育场地面积增加9679412平方米。市民对于“体育场地设施”和“服务保障”的满意度分别为89.9%和88.5%,总体评价较高。
不过,由于体育场地设施的增加速度,跟不上常住人口数激增的“脚步”,申城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仍显不足。2012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7平方米,低于2004年的1.71平方米,也低于北京、天津等城市,与国外发达城市差距较大。
李毓毅坦言,目前,体育场地数量仍难以满足市民健身需求,“我们将加大力度退租还体,还体于民;加速‘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同时加紧对2000万平方米的体育用地进行布局。”
体育逐渐融入生活,经常锻炼人口仍存差距
随着“体育生活化”理念的推广,体育逐渐融入市民生活,成为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
2012年,以市民运动会为引领、以“海派体育”为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成为市民体育文化生活的载体。全市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5458次,平均每个街镇举办26.1次。
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以及高覆盖率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获得了市民的普遍认可。相比之下,“健身组织与团队发展”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分值较低,成为“运动参与”在三大指数中相对落后的原因。
2012年,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39.6%,缺乏空闲时间和学习工作负担较重成为影响市民参与锻炼最主要的原因。参与健身的市民中,体育专项水平低,参加健身团队的人数不多。
李毓毅表示,希望通过市民大联赛“10100”计划,鼓励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改变“拳、操、走路”多的现状,培养足篮排、田径、游泳等基础性体育专项兴趣爱好人群,引导市民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市民体质保持优势,科学指导干预仍待完善
健身环境不断改善,“生活体育”理念逐步扎根,也为提升市民体质打下坚实基础。评估结果中,“体质健康”发展指数为76分,处于“比较满意”区域。
2012年,全市共为78127名市民进行体质测试,达标率为96.0%,比2010年全国体质监测上海市监测结果(94.7%)略有提高。继2005年、2010年连续两次位居全国国民体质监测综合指数首位以来,申城市民体质总体水平保持良好状态。
不过,除“体质达标”外,在“体质健康”发展指数的评估中,“体质测试服务网络”和“体质研究和运动干预”两项分值较低。可见,体质测试服务网络的布局有待完善,体质测定对市民健身的科学指导作用较弱,运动干预尚未广泛开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市民体质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加强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病运动干预。”李毓毅也希望,在未来的“300指数”评估中,将青少年体质监测纳入体系,使得市民体质监测结果更为全面、客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