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电影《一代宗师》编剧:其实点穴是存在的
2013年2月25日 07:32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刘莉芳 选稿:刘亨

徐皓峰

形意拳拳谱

刘莉芳
清末民初,点穴在北京和天津是普遍存在的。关于点穴术的书籍也挺多的,李小龙的著作里也谈到点穴,其实说的非常清楚,不是像现在的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全身300多个穴位都能点,能点的穴位非常有限,都是大的地方,7、8个穴位,细分的话,也就10个出头。打在穴位上,人疼得不敢动,一动就疼,受不了。后来,北京天津的武林高手解决街头的小商贩打群架就是用这个方法,一个人解决十几个人。
这是一个并非来自电影虚构的真实故事。形意大师李仲轩没有遵循家庭走仕途的传统,也没有像武侠小说里的主角那样仗剑江湖、扬名立万,相反他在北京西单一家电器商店做了50年的看门人。这位大师承三位形意宗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34岁盛年就隐退武林,任由武林中流传着关于“二先生”的传说,直至2004年离世。由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的书籍《逝去的武林》2006年正式出版,老人在书里拉拉杂杂地讲述了自己的三位师傅抗击八国联军,成就一代宗师的峥嵘岁月,呈现了一个触手可及、实实在在的武林。叶问的儿子叶准特意托朋友给徐皓峰带话,“写得很真实”。
真实源于徐皓峰的经历。李仲轩是徐皓峰的二姥爷,因为练武而被家族认为不求上进,被赶出家族。直到晚年才由大哥做主,重回大家庭。徐皓峰和李仲轩相差90岁,在徐皓峰年少时,老人像逗孩子似的教过徐皓峰几手。后来,也荒废了。
2012年,徐皓峰和香港导演王家卫合作,担任电影《一代宗师》的编剧。他说,我们不准备写虚构文学,要写的是传记。剧中的宫二和李仲轩老人属于同一辈份,遵守“独行道”,一位为父报仇,终身不嫁人,不传艺,不生养;一个恪守师训,终身不收徒弟,不入官场。两位大师各自代表的形意流派,自他们去世之后,都彻底断了脉络。而徐皓峰本人则遵守对李仲轩的承诺,不和武林发生实质联系。
问:在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恪守门规,终身不嫁,也不传艺,形意这一支就从她这断去。您的二姥爷李仲轩终身恪守师训,不收徒弟。自他去世后,形意这一支也断了。您用文学手段处理了武林消逝的现实。事实上,结合您多年的寻访和资料积累,您怎么看待武林的消逝?
答:一个原因就是制度的变化。清朝民间禁武,同时延续了武举人制度,并且有所扩大。一般是由武将世家或退伍军人在民间以私塾的方式,在家庭内教武学,不跟社会发生关系。
民国废除了科举制度,在1928年开始办国考,其实还是武举人制度,由各省各县和地方上的乡绅推荐人选,去南京参加大规模的比武。清朝的武举人制度采用单项比赛制,比如射箭、骑马、解答兵书等,很像奥运会,而国考是对抗性的。这在解放后得到延续,可能是当时国人的战斗意识特别强烈,一搞对抗性的武术大赛就死人,一国考就死人,这让体育对抗项目没办法成立。所以,武术比赛逐渐从对抗性变成表演性,这有其历史发展的合理性。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武术人才的流失。
问:不说大众,武林世家的后代也不再练武。我采访过霍元甲的后人霍自正,他本人仅会几手简单功夫,他的孩子们都不练了,宁可玩电脑游戏也不练武了。武林后继无人的现实,您怎么看?
答:大量的青年人跟着时代走,很多老手艺因此没有传承下来。还有一个原因,解放后,武术作为一个传统时代性的职业消失了,镖局没有了,私人保镖也没有了,武术学校也没有了。武术仅局限在特别小的范围里。青年人最好的时光也就不到10年,用来练武术,就耽误了去社会拼搏的时间。
问:形意大师在传授功夫时,传什么,不传什么,传给谁,不传给谁?
答:形意门的规矩大。以前形意一代只有几个人,得真传的只有两三个人,最后能被师傅指定传承名分的只有一个人。当然其他师兄弟也传,但是都以被师傅指定的这个人为尊,如果收了得意徒弟,一定送到这个人门下。一流的人才得归到正脉上,自己不能留——这是武术的传统。
形意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殊性呢?因为好几代的宗师都是反清组织的头目,当时形意门人的名字都称“老”,是清朝特务给上级写密令的时候,对这些人的特指。你掌握多少形意口诀、多少秘密,是直接跟你在门派里的身份有关系的。
问:武术传承到当代,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历史断层,以致于现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武林,以为武打书上的点穴、轻功都是传说。这些功夫究竟存在吗?
答:民国时的武馆很常见。在全国建武术馆,辅助社会治安,和建教育会等享受同等待遇。国术馆兴建和武侠小说的兴盛几乎是前后脚出现的,但后来武馆纷纷倒闭,民众在生活里见不到武林,就把武侠小说当成了现实。
问:所以当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武林不存在了?
答:作为社会单位,武林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武林也就限于民国一些武术名家的后人,退回到家庭聚会性质的活动,肯定不能称之为武林。
问:我采访过一些武术名家,他们曾在民间寻访点穴、轻功高人,但一无所获。这些功夫究竟存在吗?
答:如果以现在的武侠小说、文人想象作为标准,那就只能看小说了。清末民初,点穴在北京和天津是普遍存在的,常人都可以见到的。关于点穴术的书籍也挺多的,李小龙的著作里也谈到点穴,其实说的非常清楚,不是像现在的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全身300多个穴位都能点,能点的穴位非常有限,都是大的地方,7、8个穴位,细分的话,也就10个出头。打在穴位上,人疼得不敢动,就像孙悟空被念了紧箍咒一样,一动就疼,受不了。后来,北京天津的武林高手解决街头的小商贩打群架就是用这个方法,一个人解决十几个人。
如果练出了形意拳的铁拳劲、太极拳的(朋)劲、八卦掌的搬冷劲这三种劲,掌劈到对手的肩膀上,可以直接震动到挨打人的小腿和脚跟,他就麻了,原地动不了。这就是所谓的点穴。
轻功在当时也是挺普遍的现象,是类似现在跑酷的特殊技巧。当时每天晚上北京城都要关门,城墙不像现在的大厦这样笔直,上下两块砖之间有点错位,还带点斜坡。据记载,轻功是有工具的,比如三指的龙爪。当时北京和天津有不少飞贼,他们都是身怀轻功——不改变身体的质量,和房屋造型发生关系的一种攀爬术。
问:在您看来,武侠小说和真正的武林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答:武侠小说为了好看,要有冲突,书里的人物经常为了一件小事就打起来。而真正的武林是一个纠纷特别少的地方,它是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建立起来的,注重礼节,和小贩、混混的交往要以德服人,和上流、满清贵族、资本家的交往要以理服人。
问:您心目中真正的武林有标准吗?
答:就是民族精神!到民国的时候,武德这个概念才变得特别重要。以前不是特别提。宋朝、明朝以来,一直贬低武人。反清复明中,武将被赋予特别大的权力,但这是一个悲剧,压抑了那么多年,职业军人一大权在握,都呈现痞子化。从明末巨大的失败,中国武术家开始总结,顾炎武等提出的尚武精神其实就是要建立军人的道理感。民国时,北方军队普遍请武术家到部队里做教头,好多有名的武术大家都写过军体操。严格来说,武术军体操和德国体系的士兵操练相比,后者更先进。但为什么要让士兵练武术,就是为了培养道德和共同价值观。
问:据说《逝去的武林》最初在杂志上连载时,中断过。是不是遇到了一些来自武林的阻力?
答:李仲轩生前就写了文章,说明我和他的关系。他以为武林还是以前那个样子。其实我很感慨,武林作为一个制度已经消失,虽然一些人还在练武,但是为人处事和道德标准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大家都在家里练武,缺乏民国、清朝时候武人交往的常识。有一些人确实得到祖辈的真传,但在和人交往中,是按照武侠小说的方式。我把它看作一件无奈又可笑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