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刘翔被误读,谁的错?
2009年10月26日 09:25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黄嫣 选稿:袁松禄
几乎是从刘翔抵达的当天开始,济南开始“升温”。刘翔在来到全运的当天,就在济南泉城放了一把“火”,熊熊烈火。这把火不但带暖了泉城的天气,更烧暖了每个人的心———急火攻心。
谁都没有想到,围绕着刘翔会发生那么多有关竞争的事情———媒体的竞争、安保的竞争,甚至还有“翔迷”的竞争。一场和刘翔一样竞速的游戏,让大家有些措手不及、面红耳赤。
有刘翔的地方肯定有故事,但在全运赛场,这些故事并不鼓舞人心。
抢位队伍排到厕所门口
24日,刘翔参加全运会的第一枪。可能早就预料到了媒体的火爆,组委会临时通知媒体记者,将于下午5点开始发放内场记者证,而之前未曾听说过的“混合区采访证”也会一并发放。通知显示,内场证限量30张,混采证限量100张。
僧多粥少,势必吵闹。当时这个说法立即引起了部分记者的质疑,首先大家问“混合区采访证”到底是什么东西?难道只是刘翔比赛所产生的“怪胎”?还是组委会为减轻服务力度而设的“特产”?有些激动的记者甚至直接指着组委会工作人员的鼻子问:“这100张证就意味着100个人!如此庞大的数量,控制不控制还有什么区别?”
但谁都明白这是采访刘翔比赛必须接受的事情。闻所未闻的规矩,自然也会有闻所未闻的对策。从当天下午一点开始就已经有积极的媒体开始排队守候,聪明的老记们搬来椅子,把自己证件往上一摆,算是占了一个山头,然后再各忙各的。
同样忙碌的还有媒体看台,当时所设的150个座位在此刻显得如此稀少。原本空旷的看台从下午3点开始就被陆续占据。7点,也就是刘翔比赛前一个小时,所有媒体看台区的“缝隙”也已经被塞满。狭小的过道里挤着百来号记者,后排的老记们只能努力踮起脚尖才能越过前面同样的头皮,隐约看到刘翔的影子。但就是这样,依然有人乐此不疲,甚至互相推搡。一时间,嘴巴和手脚这些身上可以使用的“武器”都发挥了最大的“功能”。全运赛场,已经因为刘翔短短十几秒的比赛而陷入了癫狂。
这场好戏最终在媒体休息室里被推向了高潮———在5点开始发放证件的一阵喧嚣过后,排在第一位的北京记者终于拿到了想要的证件,在拿到内场记者证后,他立即振臂欢呼,兴奋劲绝对不亚于刘翔夺冠。其他摄影记者们居然一拥而上,对着他猛摁快门,场面非常搞笑。
而这,只是“刘翔故事”的开始。
“刘翔效应”不服不行
与媒体工作室热闹的氛围不同,赛场外围很安静。从中午开始,济南奥体中心就开始交通管制。范围是以田径场为中心,五公里为半径的一个圆圈。覆盖面相当之广,实在罕见,阵势不亚于开幕式当天,所有观众,只能在五公里外开始步行,然后通过接驳公交入场,没有人能搞特殊。
至于刘翔身边,在媒体战役打响的同时,安保措施也全面铺开。来自运动员村的内部消息是,24日下午四时,刘翔热身的时候,已经有超过100位保安在周围守候,就怕有人影响“飞人”。哪怕有“翔迷”隔着铁丝网进行拍摄,也会有保安守候在旁,就怕出什么纰漏。事实上,刘翔只是在训练场里做了几个劈腿、拉伸韧带的动作而已,并没有发生任何值得媒体报道或者让人发狂的事情。
疯狂的事情继续发生着。下午5点半,当刘翔与所有运动员在训练场等候检录的时候,引发了全场“翔迷”的正面PK,有幸进入训练场的人在刘翔走过的时候会不打招呼、冷不丁上前“咔嚓”一张照片,而场外,有一对母女趴在铁丝网外面大声呼喊着刘翔的名字,整整叫了半个小时,期间刘翔两次回头向她们招手打招呼,其中还有一次用手指抵着嘴边让她们轻些,也没有起到任何效果。整个等候检录的时间,这对母女对刘翔的呐喊配合着训练场上的音乐“连绵不绝”。
比赛场内此时已经开始火爆起来,体育场里涌进了近三万名观众。他们都坐在刘翔跑道的这一边。大家焦急等待着刘翔的到来,7点左右,孙海平悄悄入坐教练席的低调举动,也引发了现场观众的一阵骚动。
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晚上8点半,也就是刘翔比赛结束后不久,场上数万名观众浩浩荡荡陆续撤退,根本不理会场上的撑杆跳比赛依然在继续。与来的时候一样,他们依然坐着短驳公交离开,车子被塞得满满当当。车厢里是一张张无法抑制兴奋的表情。
这就是“刘翔效应”,不服不行。
刘翔被误读,谁的错?
媒体、安保、翔迷,全运会似乎成了刘翔一个人的舞台,短短两天内上演着最精彩的“抢戏大战”,但竞争的过程越激烈,背后的传言就越多。从刘翔准备来山东之前,关于他的消息就没有停止过传播。好的坏的,美的丑的,真假难辨。
21日,刘翔飞抵济南,由于所有在机场守候的媒体都扑了空,坊间就流传出这么一条消息:这是师傅孙海平的精心安排。更有所谓的内部人士表示,提前一天抵达的孙海平早就已经和机场高层以及全运安保方面规划了一条几近完美的路线,保证刘翔在不接触任何一个人的情况下轻松出关。
但事实呢?孙海平听了记者的转述后连连摆手,一脸错愕,“你说我怎么有这个能耐?!”
孙海平说,从刘翔决定来参加全运会开始,他们就从未要求过任何特殊待遇,吃住行,都是跟着大部队走。谁都不知道为什么事情发展到今天,就突然变了味道。
显然,这是一次人们对于刘翔的误读———急火攻心后的误读。
按照孙海平的预想,刘翔这次并不会享受多少特权,吃饭在运动员食堂,住在全运村,顶多就是在出行时享受一点小小的“待遇”,有上海代表团的车接送。但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向山东这边的组委会提出任何特殊要求和特别对待。就是这般平凡的过程,依然激起了一小部分人的不满。
比如说,有人不满刘翔少言寡语,有人不满刘翔被安保重重包围,更有人不满刘翔如此不“亲民”。这些综合起来,与组委会安保的强度相呼应,就有人给刘翔扣了“耍大牌”的帽子。
但事实上,刘翔与孙海平感觉很无辜。就如在训练场上刘翔频频招手一样,同样被困在铁丝网里的他如何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在无法采访刘翔之后,有媒体说:“这不公平”,但关于刘翔的某种“平衡”,其实早就被打破。有些人把他定位成“神”,而他只是一个“人”。
这些都不是孙海平和刘翔能预料到的事情。除了好好比赛,其他事情似乎无能为力。有些事情,他们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它朝着不可思议的方向脱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