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刘翔,中国田径的“遮羞布”
2009年10月26日 07:10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亨 选稿:袁松禄
刘翔赢了,观众乐了,记者疯了……
赛前,记者为能领取晚上决赛的采访证,一大早就开始排队等候,其阵势丝毫不亚于春运时的火车站售票处。而在记者工作区,大家为了争得一个好位置而面红耳赤。赛后,观众为能抢到刘翔抛出的“战袍”,将其“大卸八块”,各自归家珍藏。在媒体和观众眼中,刘翔的一举一动都是新闻,他脚上的鞋、袜,都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110m栏决赛结束了,大部分观众也告别了第十一届全运会。
点击进入全运会专题
人们对刘翔个人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整个全运会的关心,为何一切如此疯狂?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刘翔,因为中国的110m栏只有一个刘翔,因为中国的田径只有一个刘翔!因为刘翔,让中国人觉得我们的田径与世界并不太遥远。
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跳上领奖台证明了黄种人在直道短跑项目上的能力后,许多中国田径圈里的人士曾满怀憧憬,认为刘翔会带动中国田径的整体飞跃。然而,5年过去了,期待中的一幕似乎并没有到来。无论是网络还是电视,与田径有关的字眼出现最多的,依然是“110米栏”和“刘翔”。中国田径这些年,并没有因刘翔的横空出世而有了实质的进步。更多的甚至是退步——百米越跑越慢,跳高越跳越低。当伊辛巴耶娃早已经飞跃在5米的横杆之上时,中国的姑娘们却在4米40的水平上争夺金银。当中国记者采访百米名将格林是否知道中国有个“眼镜飞人”胡凯以10秒30夺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00米冠军时,他反问记者:“胡凯是男是女?”
全运会开幕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有人会问,中国在北京奥运会豪取51金,为何仍然不是体育强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夺金点大多是在举重、乒乓球等“小众”、职业化程度并不高的项目。要想成为体育强国,不可或缺的一点就是要提高田径、游泳、三大球等影响力较大的竞技项目水平。田径被称为“运动之母”,则是重中之重。
从18岁到26岁,八年的时光,刘翔3次卫冕全运会,不知道是该为刘翔高兴,还是为史冬鹏们感到悲哀。刘翔一枝独秀的风光和尴尬结果只有两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那种巨大的挫败感,也给刘翔带来本不属于他的指责谩骂。所以,大家关注的不是刘翔,是低谷中的中国田径的无奈和寂寞。
撕掉刘翔这块遮羞布吧,否则“一花独放”的中国田径永远不会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