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为什么成为裁判的裁判?
2009年10月25日 17:19
来源:网易体育 作者:吴策力 选稿:杨洋
全运会如火如荼,不少专家最近撰文,指出全运会之“全” ,不仅仅是地域上之全国,而且也是全民之互动。作为一个大型运动会,要让看台上观众载歌载舞、沉迷其中,单凭竞技水平恐怕难以办到。预赛期间,黑龙江速滑选手宋兴宇对看台竖中指,观众差点揭竿为旗,效果不错。10月23日下午,裁判再掀互动游戏的高潮:男子柔道100公斤级半决赛了频繁改判。裁判先判江苏队得有效分,但40多秒后却改判成解放军选手得有效分。现场江苏的支持者拍案而起,“黑哨”、“裁判收钱” 、“换裁判” 不绝于耳,裁判不得不暂停比赛观看录像再度商议,最后,改为双方都不得分。
用美国时代杂志评点李宇春获超女冠军的逻辑,这应该是全运会历史上裁判民主集中制滥觞之作--如果观众都看出来判罚有问题,那裁判是干什么的?如果观众能够给裁判施压,全运会的观众席应该根据电视台直播间的设置,每个座位上有个投票器。这样,问题又回到了原点:什么原因可以让裁判改来改去?
这已经不是本届全运会第一次对裁判质疑了。早先,当化名为“马鸣”的女士离开全运会跳水裁判席时,她对4块金牌归属的预言成为现实,已经让外界沸沸腾腾。男子双人10米台决赛,林跃/曹缘组合有较大失误仍拿到冠军,现场观众一片嘘声。嘘声当然不仅仅属于全运会,2004年8月23日,在雅典奥运会男子体操单杠决赛中,28岁的俄罗斯老将涅莫夫几乎完美的表演征服了观众,但最后成绩只有9.725分。全场观众全体起立举手挥旗表示不满,并持续发出10余分钟嘘声。比赛被迫中断。随后,奥运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出现了:裁判迫于压力作出改判,观众仍不满意。涅莫夫不得不亲自出场安抚,比赛才得以继续。
然而,近年来在全运会、足球联赛裁判的表现,已经超过了误差和出现频率的范围。作为“法官” 的裁判,从项目规则出发,以其具体条例做出判罚,这是执法者最基本的原则。不过,正如《犯罪心理》电视剧普及给大众的心理知识那样,在巨大的压力下,并不是机器人的裁判也会做出意外的举动。这种压力可能是来自对其身体的威胁,让其做出只要是能够当场能够“溜掉” 万事大吉的反应,就顾不上是否改判的问题了。10年前的9月,在甲B联赛成都五牛主场对广州太阳神队的比赛中,主裁判刘庆伟因数次改判,几乎引发球迷骚乱。
一名好裁判或一名坏裁判都可以凭借坚定闻名,但改判来判去的根本就不成称之为裁判。足球金哨陆俊,在其职业生涯中向来笃信自己的判断力。2004年足协杯四分之一决赛,当时上海中远与青岛中能的比赛踢到最后点球决战,规则规定,有一方罚完点球之后,而对方也追不上的情况下,比赛即结束。但陆俊却在比赛明明已经结束的情况下还让球员继续罚球。
全运会的裁判的任务要艰巨多了。不少项目,不管是裁判还是运动员,都是体育局系统的一员,从而对参赛者背景深切了解,规则之外尚有万般羁绊,步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所以现在的中超联赛动不动要请外籍裁判,并不是认可其业务能力,而是可以斩断裁判对比赛双方先入为主的意识)。四年前的十运会柔道女子78公斤以上级的决赛中,北京奥运会冠军孙福明在两个回合后便任由让解放军队闫思睿一掌推倒,并最终被认定为“假摔”。“假摔事件”的主因即是旧有的“双计分规则”——原来,闫思睿是辽宁队输出给解放军队的,闫思睿获得金牌意味着解放军队和辽宁队同时获得一块金牌,可谓是“皆大欢喜”。这种一触即倒的做法,如果按照新加坡籍国际象棋裁判梁志荣的做法,孙福明可能被剥夺金牌。9月21日晚丽水国际象棋国际公开赛第六轮,中国两名小将王晨和卢尚磊未弈便和,裁判长梁志荣将两人双双判负,理由是他们违背最起码的体育精神。
梁志荣的风流倜傥和对规则的灵活理解,作为体育局干部的全运会裁判又如何能学得一二?最近出现的这桩柔道公案,恐怕还不是裁判首鼠两端的问题。观众鼓噪后,双方各有一次消极比赛警告,比分依然是0-0。双方直到金分加时赛结束比分依然维持0-0,最终江苏选手王飞体重更轻获得了晋级决赛的机会。 这样的比赛,不是靠技术、体能来甄别优胜者,而是靠消磨时间和体重来解决,和任裁判用“莫须有” 判罚,本质上无分别。就像一部电视剧,演员很干瘪,演技不到位,只好靠字幕来给人物贴标签--某某,山大王;某某,瘪三.......
对国内体育比赛的裁判,似有必要开一课,解释何为“无欲则刚” 。当然,这一课同时也应该开给各代表团旁听。以是观之,当初在香河执法闭门足球比赛的那些裁判有福不浅,如果要把所有的比赛都如此操作,总觉得全运非但不全了,倒像是缺了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