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执行总导演:碗幕有创意 空中展示是特点
2009年10月16日 22:56
来源:新华社 选稿:曹惠良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16日晚在济南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新华社记者对十一运会开幕式执行导演刘冠麟进行了专访,请他就开幕式的策划、创作及演出情况进行解读。以下是采访实录。
问:开幕式文艺表演想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在框架构思上有何特点?
刘冠麟:我们的主题很明确,就是要表达十一运会“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理念。
整套节目分三大部分,第一篇章表现齐鲁文化、山东特色;第二篇章表现全民全运,其中有中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比如柔力球、太极扇、国标舞等,还有年轻人的,比如健身房、跑步机、杠铃操、搏击操等,这是用一个时尚的和一个传统的两种方式表现出我们全民全运的一个主题;第三篇章是祝福祖国,因为今年正值新中国60华诞,这个节目要表现出我们中国人的气势。
问:如何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底蕴深厚的齐鲁文化?
刘冠麟:为了在第一篇章就展现齐鲁文化的气势,我们选取了最能体现山东特点的四个元素:泰山崛起、孔子诞生、黄河入海,还有奥运扬帆。一说到山东,大家都会想到一山一水一圣人,并且泰山、孔子、黄河在中国文化中也极具代表性的,青岛承办奥运会帆船比赛也具有不可蘀代性。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规定动作完成好,这个篇章也是我们最费心血的。
可以想一想,在体育场里展示泰山的崛起、黄河的入海、孔子的诞生、奥运的杨帆,是颇具难度的,所以我们在这四个节目中把所有特效全部用上了。通过高空威亚、碗幕视频,一个大变化接着一个大变化,来展示山东人的气势,让观众感到惊喜,感到振奋。
问:您刚才提到了碗幕,请具体解释一下。
刘冠麟:碗幕是我们最大的一个创意。悬挂在体育场中央上空的碗幕是开幕式整个文艺节目的灵魂,在整个节目中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这个碗幕制作难度非常大,因为它直径达50米,另外,它的制作工艺要求特别复杂,它对我们的投射、幻灯机、屏幕的材料选择和视频画面的制作都是一种最高的挑战,它的播放系统已经达到了极致。这是我从业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大体量、这么高清晰度的碗状投影屏幕,全场观众从360度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从碗幕上看到视频播放。
问:开幕式使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主要有哪些?
刘冠麟:首先就是碗幕。其次是高空威亚,全部是我们中国人设计的,所有材料、电机、计算机全是我们中国人的。由于威亚要把人给吊到空中,并且我们这次用了很多大型道具,因此空中作业的难度非常大。不光要拉大型道具,还要求这些高空道具自体发光,而且还要求很多机械动作在高空完成,所以难度非常大,这是开幕式的一大看点。
第三个技术上的亮点,就是我们2万平方米的PG灯(图案灯)。整个体育场2万平方米全部是PG灯做底图案,PG灯用灯光特效跟演员的舞蹈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给电视观众一种崭新的对舞蹈的解读,特别是对我们的群体操的效果有很大的提升。
问:为什么选择在高空做文章?
刘冠麟:历届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地面的展示我觉得已经到极致了。要想让人耳目一新,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特点。我们这次展示以空中为主,从空中的威亚到空中的碗幕,碗幕展示的画面跟地面的PG灯以及人的表演,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立体化的效果。
问:开幕式的音乐有何特点?
刘冠麟:在音乐方面,我们费了很大很大的力气,投入了很大的心血,精心到了苛刻的程度,比如开场序章的音乐,为了展示出这种气势,我们集中了中国最好的管乐。再比如,中间有一个篇章反映济南的荷花、柳树、趵突泉,是用了我们济南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我们从4个专家的作品里选定了配曲。当我们请到蔡琴的时候,这首歌让她非常激动,她提出一个条件,必须把这歌收入她的专辑。现在所有演员包括工作人员、场地工人都能唱这首歌。
问:关于开幕式,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刘冠麟:最怕的就是风。我们空中的碗幕,直径50米、高13米,碗幕张开后高26米,这么大的体量很容易受到风的影响。全世界的户外演出对天气都是无法抗拒的。比如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大的担忧是怕雨,我们这次最大的担心是怕风,如果超过4级风,碗幕视频的播放效果就会打折扣。我们准备了好几种预案,根据当天的天气随机应变,争取最好的展示效果。
问:十一运会开幕式演出如何体现节俭办全运的理念?
刘冠麟:比如我们的演员数量压缩到了最低,约9000人,每个人都演三到四个节目,服装很多都是两面穿。我们不是跟别人拼地面战,因为人的成本是太高了。我们的彩排时间也很短,带妆排练只有两次。焰火的燃放也是尽可能地缩短时间、减少数量,我们的烟火特效只能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尽可能发挥到极致。
问:你对开幕式有怎样的期望?
刘冠麟:我们整个团队只求做到尽职尽责,问心无愧。让现场观众、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我们中国人在灯光、舞美等硬体包装方面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