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东方网>>体育频道>>滚动新闻>>正文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中国体育大突破30年,从重返奥运到举办奥运

2008年11月13日 15:10

来源:扬州晚报 选稿:袁松禄

  第一个十年:重返奥运精彩亮相

  关键事件:中国女排三连冠

  标志性人物:许海峰、女排队员、李宁、朱建华

  1979年重返国际奥委会后,中国体育立刻开始了全面的工作调整。“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体育,也被重新赋予其本来的内涵。

  “不过,在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工作的政治功能仍然比较突出。”1972年就到当时的国家体委国际司工作的周新民,谈起30年前的中国体育仍然记忆犹新。“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后,我国国际体育交往的范围迅速扩大。但是,整个上世纪80年代,中国体育的政治功能和政治任务一直很突出。”周新民说,尽管国际奥委会解决了我们的合法席位,但台湾当局和极少数西方国家仍不时地在台湾问题上做文章。“每遇国际大赛,我们都要提前到比赛所在国,协调和检查贯彻国际奥委会的相关决议。当时,我们国际司就相当于体育界的‘小外交部’”。

  以1980年首次参加冬奥会和1984年首次参加夏奥会为标志,中国体育健儿开始了在国际奥林匹克舞台上的真正表演,并初步确立了中国体育大国的地位。

  ■许海峰打破奥运金牌“零”纪录

image

  尽管当时的中国体育刚刚起步,但运动成绩已令世界刮目相看。在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国际抵制的情况下,中国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夺得15

  枚金牌,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成了第一个夺得奥运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

  ■中国女排“三连冠”

  在这个10年中,中国人记忆最深刻的是中国女排的“三连冠”。

  周新民回忆道,当时,中国体育整体水平还不太高,特别是集体项目。因此,中国女排的“三连冠”影响特别大,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排球热,也确实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少年时在扬州市体校打过排球、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女排随队官员的刘军也认为,中国女排当时“三连冠”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证明了我们集体项目也行,而且在政治上也确立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形象,当时的中国体育太需要这样的一面旗帜了。事实上,无论是当时中国女排的主教练袁伟民,还是主力队员孙晋芳、张蓉芳、陈招娣、朱玲等,后来都成了中国体育界的领军人物。

  ■李宁和朱建华的辉煌

  在这一阶段,还有两个标志性的人物值得一提。一个是李宁,一个是朱建华。

  李宁在1982年的体操世界杯赛上,一人独揽6枚金牌,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又夺得三枚金牌,成为中国运动员奥运会“帽子戏法的第一人”。

  跳高选手朱建华,三次打破世界纪录,证明了中国选手在田径赛场上也能够与欧美选手抗衡。他创造的2米39的成绩至今还没有中国选手能够达到。

  第二个十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关键事件:首次举办亚运会

  标志性人物:马家军

  刘欢和韦唯的一曲《亚洲雄风》,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年代和一次盛会。1990年,对于中国体育来说,是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第一次承办了亚运会。

  ■北京亚运:确立亚洲第一体育强国地位

  “当年能够成功举办亚运会,是中国体育的一项空前盛事,毕竟是我们第一次举办综合性洲际大赛啊!”亲身经历过当年亚运会的刘军说,在中国1990年举办亚运会前,亚洲有实力的国家都已办过,我们的申办几乎没有对手。

  在北京亚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夺得了全部金牌中的3/5,确立了亚洲第一体育强国的地位。刘军说:“这样的成绩在当时是非常具有意义的,我们从此冲出了亚洲,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奥运会上。虽然我们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了15枚金牌,但到了汉城奥运会,我们一下子掉到了5枚,后来被称为‘兵败汉城’。而在北京前一届的汉城亚运会上,我们也仅比韩国多一枚金牌。”

  谈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体育,还有两个事件必须提及,一是“马家军神话”,二是第一次申奥失利。

  ■“马家军”:起到又一种“证明”效果

  以1993年4月集体刷新女子马拉松全国纪录为标志,马俊仁率领他的弟子们,先在斯图加特世锦赛一举夺得女子1500米、3000米、10000米3枚金牌,然后又在全国七运会上狂破世界纪录,在西班牙世界杯马拉松赛上包揽了女子个人和团体冠军。

  当时的老马有句名言:“锁(说)破啥就破啥,锁(说)样(让)谁破就样(让)谁破。”在中国田径长期低迷的情况下,“马家军”的异军突起,无疑起到了又一种“证明”效果,一如当年的中国女排。

  ■第一次申奥:证明中国的整体实力

  1993年,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投票中,北京输给了悉尼。尽管这是中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会,但结果仍让大多数国人始料未及。

  十多年后再看此事,刘军显得非常冷静,他认为当时敢于申办就已证明了中国的整体实力和开放的心态。“坦率地说,当时申办的条件确实还不太具备。一是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我们不利,人家对我们不放心;二是我们当时对奥运会的游戏规则也不太熟悉,以为圆满承办了亚运会,就有能力办好奥运会了。”

  尽管如此,以北京亚运会为标志,中国体育在20世纪90年代仍然取得了快速发展。1994年,以足球的职业化为突破口,中国体育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化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奥运争光”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和以“全民健身”为核心的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三个十年:接轨国际强国风范

  关键事件:申奥成功

  标志性人物:刘翔、姚明

  本世纪中国体育最重大的事件,无疑是北京申奥成功。北京也因此成了继东京和汉城(首尔)之后,第三个承办奥运会的亚洲城市。回忆起7年前申奥成功的那一幕,刘军没有了当时的激动,更多的是理性。他说:“1993年第一次申奥失利后,我们认识到自己当时的条件确实还不太具备,回来后苦练内功,先把自己的事件做好。第二次的申奥成功是必然的,国际奥委会也认为,没有中国的参与,奥运会是不完整的。”

  谈及北京第一次申奥失利后为什么没有继续申办接下来的2004年奥运会。刘军认为,第一次申奥失利后,我们需要总结和改进的还很多,连续申办把握性不大,另外,雅典是现在奥林匹克的发源地,当时“让奥林匹克回家”的国际呼声也很高。

  ■北京奥运:体育强国的实力

  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中国体育才真正与国际接轨,也体现了一个体育强国的实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总数首次超过了俄罗斯,排在金牌榜的第二位;以鸟巢和水立方为代表的奥运场馆的建成,使中国体育场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提出,则表达了中国人举办一届“以人为本”的高水平奥运会的信心。

  谈及北京奥运会,刘军认为,奥运会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商业化运作的、又标榜成非商业化的体育盛事。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要在奥运会的游戏规则下充分地展示自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体育的成就充分说明,既按国际惯例走市场化道路,又发挥我们举国体制的优势,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的成功之路。

  ■刘翔姚明:中国体育的“标签”

  刘翔和姚明,这两个上海大男人,成为新世纪中国体育的“标签”。

  长期以来,虽然我们在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举重、射击等众多项目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难称世界体育强国。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在世界公认的基础项目和影响力大的项目上没有什么突破。

  如今,一个是田径,一个是篮球,在这两个西方人的世袭领地,刘翔成为在直道上夺得奥运冠军的亚洲第一人,而姚明则在NBA赛场上掀起了中国的“姚旋风”。周新民说,在西方人眼中,他们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要超过我们在奥运会上夺得10枚金牌,这是一个体育大国的象征。

  【后记】

  “国运盛、体育兴”。从参与奥运,到举办奥运;从捍卫传统优势项目,到突破西方选手的世袭领地;从政府办体育,到市场运作与举国体制并举;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单一竞技口号,到“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并重的和谐统一,中国体育30年的变化与发展,无不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的步伐相一致。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137个,占建国以来总数的99%;创超世界纪录1001次,占建国以来总数的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