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动作打分知识普及 水花是其次动作才最重要
2011年7月18日 08:57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黄嫣 选稿:朱恬
与游泳等竞速运动不同,跳水向来以其优美的空中姿态而吸引大批拥趸。只是作为世界上的跳水强国,大多数中国观众却并不了解这项运动复杂的规则,比如说那些数字代表的动作,以及打分依据等等。这次,晨报记者搜罗了各方面的细节,为您从观赏、科普与规则等多个方面,全方位解构跳水这项运动。
[规则篇]
跳水动作的组别、姿势、号码
那串数字和字母代表什么
组别与动作记者已经在本组图示中做出了详细说明,而了解了这些数字、字母的意义,就必须解释一下他们组合起来的全部含义。每组跳水动作都有自己的号码数,以表示动作组别和翻腾转体的周数。
1-4 组动作的号码均采用3位数。第一个数代表动作组别;第二个数代表飞身动作(如果第二位数是“0”,则表示没有飞身动作)第三个数代表翻腾周数(“1”为半周,“2”为一周,“3”为一周半,以此类推)。例如“201”,表示第二组向后跳水翻转半周;“305”,表示第三组反身翻腾两周半;“113”,表示向前飞身翻腾一周半。
第5组转体动作采用4位数。第一位数表示第5组(特指转体跳水);第二位数表示翻腾转体的方向;第三位数表示翻腾周数;第四位数表示转体周数,计算方法同前。例如:“5136”动作中,“5”表示第5组转体跳水,“1”表示用第1组向前跳水的方向完成翻腾转体,“3”表示翻腾一周半,“6”表示转体三周。
第6组臂立动作一般采用3位数 (有转体动作的仍为4位)。第一位数表示第6组(特指臂立跳水);第二位数表示臂立跳水的方向;第三位数表示翻腾周数 (计算方法同上)。例如“614”动作中“6”表示第6组臂立跳水,“1”表示采用第一组向前跳水方向翻腾,“4”表示翻腾两周。再如“632”,是指第6组的臂立跳水动作,用反身跳水方向翻腾一周。
有转体动作的臂立跳水采用4位数,第一位是6,表示臂力跳水 ,第二位是翻腾方向,第三位是翻腾周数,第四位是转体周数。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女子10米台上几个运动员跳的6243D,表示臂力向后翻腾2周转体1周半任意姿势。动作组别,1:面对池向前起跳(见左图)翻腾周数,9:四周半
109C
飞身动作,0:没有飞身翻腾动作,C:抱膝
[动作示例]
“109C”动作是向前翻腾四周半抱膝,根据新的难度表,在十米台上采用该动作,难度系数为3.7;若在三米板上跳,难度系数更是达到3.8。
[观赏篇]
中国首位跳水世界冠军史美琴谈跳水之美
“水花是其次,动作最重要”
作为一项过程只有几秒钟的竞技运动,跳水再多的规则在观众看来,也不过是繁文缛节而已。所以,晨报记者邀请了中国第一位跳水世界冠军,上海老乡史美琴来给大家提个醒,在这瞬间即逝的美妙过程中,哪些才是应该真正值得注意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史美琴首先就提到了大家最熟悉的压水花问题。在很多人印象中,如何压好水花是决定比赛质量的关键,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像一根针一般插入水中,零水花的动作才是真正的完美。对此,史美琴纠正说这些都是误解,压水花只能算是整体打分时的一个细节而已,或许因为这个动作在最后出现,所以观众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到此。但压水花的好坏不会直接决定分数的高低。
史美琴告诉记者,比赛过程中,主要还是合理的起跳,空中的一些动作比较重要。跳水是个比较综合的项目,包括动作的优美度,起跳的准确性等等,都会左右裁判的印象。只不过,这些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观察才会看得仔细,看得透彻。
至于普通观众一直都把焦点放在压水花上,史美琴说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毕竟空中几秒钟的动作转瞬即逝,很多非专业的观众很容易还没有看明白就已经结束了,也正是因为此,很多人用压水花的好坏来衡量整套动作的质量,毕竟这是能最直观,也是最清晰展现在观众眼前的事情。只不过,史美琴认为,观众也可以尝试着去享受这空中短暂的几秒,无论如何,这才是跳水真正浓缩的精华。
此外,史美琴表示,在双人跳水中,观众也可以多关注一下两位选手的同步性。与单人项目不同的是,在双人跳水中,如何培养两人的默契是训练的关键。
难度系数和评分的关系
单人项目跳水比赛时由7名裁判员分坐在跳台两侧的池岸上评分。最高为10分,失败为0分。在计算分数时,去掉2个最高分和2个最低分,将3个中间分数相加之和,乘以动作的难度系数,就是动作的实得分。每个动作的难度系数由国际泳联规定,有一定的计算公式,公布在动作难度表中,最低难度系数为1.2,最高难度系数为4.2。
举例:10米跳台动作103B (向前翻腾1周半 屈体),难度系数为1.6,307C (反身翻腾3周半 抱膝),难度系数为3.4,裁判员全部给10分:103B的评分为 (10+10+10)×1.6=48分;307C的评分为(10+10+10)×3.4=102分。
此外,双人跳水算分时稍有不同,4个技术分中去掉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5个同步分中去掉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把其余5个分数相加后除以5,得出平均分再乘以3(相当于单人比赛时3个中间分相加之和),再乘以难度系数,最终得分的数值与单人比赛一致。
[科普篇]
“跳水原理”让科学家抓狂
或许在看跳水的同时,很多人从未想过用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一些问题。事实上,做前后翻滚的运动员如何能在此后“凭空创造”出围绕身体纵轴的旋转,这一点让很多物理学家也感到匪夷所思。
科学知识第一次败给了竞技体育,这不是天方夜谭,在科学松鼠会网站上,记者找到了这么一篇摘自《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赵致真著)的文章,其中详述的一些物理原理,让很多人第一次深刻探究了一番跳水的奥秘。所以,在观赏世游赛跳水比赛时,千万要记得抓住这转瞬即逝的几秒,因为这其中,包含了太多我们不太注意的科学知识。
走板,要踩在点上
若问跳板和跳台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恐怕就在于跳板是“软”的。作为挠度很大的弹性体,跳板下压时能把运动员踩板的动能变成弹性势能储存起来,然后在起跳时释放,将运动员“弹”向空中。铝合金跳板取代木制跳板后弹性大大增加,使人留在空中的时间延长,从一米跳板上起跳也来得及做点像样的动作了。然而得心应手地驾驭跳板却并非简单的事。
我们知道,以平衡位置为原点,在弹性回复力作用下产生的来回振动叫简谐振动。跳板在运动员脚下的起伏低昂便是典型的简谐振动,因此走板动作必须与跳板的固有频率合拍,要按照跳板 “忽悠”的节奏走,也就是让步频和跳板的基频共振,达到“合板”状态,从而获得动能的叠加和积累。如果步伐的快慢和跳板的升沉发生频率错位,就会带来相互力量的冲撞抵消,出现“踩死板”的现象。
同步,要看科技力量
对于双人跳水运动员来说,在比赛中看重的就不只是个人的动作难度和质量,而更应该是两个人动作的协调、优美。当跳水运动员进入训练馆时,科研人员借助数台高速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来拍摄跳水过程,输入电脑,马上进行剪辑分析,随看随分析,队员和教练员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动作的优缺点,今后训练就有了依据,加强了临场指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比如当年针对郭晶晶和吴敏霞跳水不同步的问题,科研人员很快就发现原来是郭晶晶在起跳时提前了半步。
水花,压下去才是王道
运动员的入水是一种美丽的“溅落”,在这种固体流体碰撞中,如何让溅起的水花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中的学问至今仍扑朔迷离。入水前最重要的动作是把握时机打开身体增加转动惯量,以“刹”住旋转并确保垂直入水。“压水花”技术几乎是各国跳水好手的秘密武器,不过基本原理已经众所周知。起初人们认为将双手合拢,呈流线型入水会阻力最小,溅起的水花也最小。据说有人在“冰棍”式跳水时无意中发现不绷直脚尖而用脚掌对水效果更好,于是带来了平掌撞水的压水花技术。实验表明,楔形物体坠入池中时,由于水的不可压缩性,便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寻找出路,楔形物的斜面便是这个方向。而和方形物体碰撞的水主要横向运动,因受到四周水的压力无法冲腾而起,这便是掌心向下水花小的原因。
从10米跳台入水时,瞬间速度达每秒15米,手部承受相当的压力,运动员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同的手型组合适应不同情况。由于入水时身体在空中的旋转很难完全停止,手掌就需要调整方向而不能只是平行于水面,这就是精巧微妙、“细节决定成败”的压水花技术。
淋浴,这个也是必须的
跳水运动员完成一个动作之后,游到泳池边的扶梯、爬出泳池,匆匆走向池边、紧挨跳板的冲淋处,然后,面对所有观众和镜头,他们开始冲淋。当然,冲淋时仍穿着泳装;他们只冲淋头部和双臂,边冲边等待着裁判宣布自己的成绩。他们为什么要冲淋呢?
有人猜测是为了“冲掉氯”、有人猜测是为了“好玩”,遗憾的是,两者都不对。
跳水运动员在上一跳和下一跳的动作之间,都待在泳池外,这时他们需要保持身体的温度;多数情况下,泳池中水的温度和空气中的温度是不同的 (泳池中的水温为 27℃,运动员出水后身体表面温度为20℃-23℃)。冷热温差会导致肌肉发紧 (不利于运动员水平的发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跳水运动员每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就需要通过热水冲淋或者盆浴的方式保持体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