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金博洋回来了!北京冬奥,少年浴火重生

2022-02-10 13:30  人民资讯

早在2004年,国际级裁判杨家声便向媒体透露,在艺术表演上仍存在差距,是中国花样滑冰选手的痼疾。

这是举国体制选择战术性突围留下的必然性缺憾,正如早期中国男子花样滑冰领军人物李成江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到的那样——在早期,这是国家队有意选择的“战术”。

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向来是花样滑冰强国,开展比赛已有百年,但中国只发展了二三十年,想赶超需要找方法。当时国际比赛中难度分是重要采分点,国家队决定“从难度上推开国门”,先打出名气,再完善其他环节。

时光流逝,以高难度跳跃出道的金博洋接棒成为新一代的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一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这一魔咒。

或许是为了限制过早发展四周跳带来的身体损伤,国际滑联在平昌冬奥会后推行了一系列颇具“针对性”的新规——降低四周基础分值、增加细化执行分档次、限制四周跳重复种类以及减少30秒表演时长。

表演时间的缩短与跳跃的减少,让包括羽生结弦、陈巍等世界名将先后做出了降低四周跳次数的决定,最大限度确保滑行和衔接上的完成度。

但国际规则的调整,却并没有让金博洋放弃“攻难度”,“我觉得男子单人滑的特色是四周跳,大家的看点就在于技术难度动作和四周跳的完整度。”

为了自己的奥运梦想,金博洋一刻也没有放松。他跟随国家队前往三亚集训苦练体能,通过视频和加拿大教练一起打磨新节目。

站上北京冬奥会赛场,金博洋说:“我这次冬奥会的备战,能力训练是上届奥运会两倍还要多。体能方面不是什么问题,主要是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

快乐留给别人,悲伤留给自己

花样滑冰是个“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的项目,单人项目更甚。除了技术动作外,舞台感染力同样重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本网页已闲置过久,点击关闭或空白处,即可回到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