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年龄、新冠和伤痛,东京奥运的圆满或遗憾,都与热爱和坚持有关

2021-08-09 09:35  看台千里眼

命运多舛的波莉半生奔波,从告别马赫斯瓦里到牵手拉哈尤,从仁川亚运会到东京奥运会,她配得一枚金牌。她的同胞奶爸组合阿山/亨德拉也应如是,从北京到东京,荣誉等身还追梦不止,本身也许已经足够诠释何谓奥林匹克精神。

34 岁的科登也哭了整整一分钟,可能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可以打进奥运会的前四,尽管没有最终站上领奖台,但他已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把危地马拉写进羽坛历史的扉页。他和身兼三项,同时抽到三个一号种子的埃及女孩哈尼一样,可以骄傲地走出武藏野森林综合体育场。他们代表了第三世界的羽球最强音。

谌龙倒是没哭,因为他已经无需自证强大,走过林李制霸年代和新生代,三朝元老从最硬签表打到决赛,集齐金银铜三色的奖牌,无愧于胸前的五星红旗。

我们应该把掌声送给更多那些奋斗不息的身影:轮椅上孤立无助的张蓓雯、教练怀抱里不屈的因达农、与对手相拥而泣的广田彩花,赛场状态断电而懊恼不已的乔纳坦……

当然,还有那些没能等到东京奥运的名字,包括林丹、傅海峰、李雪芮、高桥礼华…… 套用足球诗人贺炜的名言——电视机前的他们,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22岁的影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本网页已闲置过久,点击关闭或空白处,即可回到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