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钢管舞国家队不被官方认可 欲争取进入奥运会[图]

2014年5月11日 09:38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罗兰 选稿:成昭远

  出路

  从全民健身寻突破口

  2013年,北京体育国标舞蹈协会主席王维俭曾经专门去天津找过袁标,商谈合作的可能性。在此前,王维俭和钢管舞培训学校合作举办过几届国际体育标准钢管舞锦标赛。

  王维俭是体操运动员出身,曾经在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获得过冠军。2007年,她看到了国外的钢管舞视频,觉得和体操的高低杠和双杠有些类似,于是就有了在国内推广这个项目的想法。王维俭很快就找到了当时在国内办钢管舞学校最早的罗兰,并有了一个小规模的钢管舞比赛,这是后来的国际体育标准钢管舞锦标赛的前身。这个比赛在第一届和第二届时均有60多人参加,但到2010年就做不下去了,选手数量缩小到30多人,险些中途夭折。

  王维俭和罗兰前后合作了五届赛事后分道扬镳。罗兰说,王维俭组织的这个赛事并不只针对钢管舞,还包括其他类似体育舞蹈的项目。无论是比赛长度、规模还是竞技水平都无法满足参赛选手的需要,“专业性差一些。”在此后,罗兰开始自己组织比赛。

  而王维俭则开始和国内另一家著名的钢管舞培训学校华翎钢管舞合作,但时间不长,王维俭就感觉和后者“不是一路人”。由于协会办培训班,王维俭要组织比赛,很大程度上需要有钢管舞的培训机构来参加,这种先天的依赖性让她多年来始终无法解决。

  而在国内,主要的钢管舞练习人群又都集中在罗兰、王刚等人经营的大型、连锁钢管舞培训学校,因而王维俭要按照自己的思路推广钢管舞项目,几乎每次都是举步维艰。“只有按照我的模式,才有可能成功。他们的根本就行不通。”王维俭至今仍然这样坚持己见。

  王维俭说,在目前国家体育总局不将钢管舞正式立项的前提下,只能在其他协会的引领下,在民间开始突破,并进行改革和创新。“钢管舞本身就是一个国外的项目,再加上这个项目本身的特殊性,所以要先将它作为一种全民健身的方式,并将其规范化,才能在国内有所发展。这类似30多年前体育舞蹈的情况。”王维俭说,“钢管舞最终的目标是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

  人物

  “生意人”袁标:

  变卖家产“赌”钢管舞

  三年前,袁标因为组织了中国钢管舞锦标赛,并成立了所谓的中国钢管舞国家队,参加钢管舞世界锦标赛而出名。曾经是生意人的袁标,因为投资钢管舞,变卖了在老家河南的全部家产。

  和许多人经营钢管舞培训班不同,袁标走的是一条钢管舞营销的道路,他将此称为“一场赌博”。“如果我开培训班,那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不是我的方向,我要让其他钢管舞的练习者有饭吃。”袁标对北青报记者说。“但我只有20%的胜算。”

  2011年袁标开始办比赛,首届中国钢管舞锦标赛,参赛者中高手只有一到两个,整体水平不高。第二届比赛前,被群众举报聚众进行色情表演,原先40多人的参赛规模缩减到只剩20多人,场地也临时更改,赛事受到严重影响。到去年第三届时情况稍有好转,但在比赛中途,赛场门口仍然有一些人在喊“色情表演”。

  袁标举办的这个比赛,最大的卖点无疑是能获得代表中国参加世锦赛的机会。但在钢管舞未被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立项前,国家队只是“有名无实”。部分业内人士也对此有过批评,认为袁标是在故意借此制造噱头。

  袁标有自己的理由:他在2005年接触钢管舞,并通过网络找到世界钢管舞联合会的联系方式。两年后,袁标向联合会缴纳了100欧元,正式成为会员。此后,袁标多次向世界钢管舞联合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2009年,他成为该组织的一个执行委员,并得到授权可以在中国举办钢管舞选拔赛。

  “比赛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钢管舞的商业模式,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一个更大的舞台。”袁标说。2013年,袁标组织了几场以钢管舞为内容的舞剧,门票在40元到480元不等,看过两遍以上的观众有35%,“只要让观众了解了钢管舞,他们是愿意看的,也愿意花钱看。”他说。

  “中国第一人”罗兰:

  学员们已不愿去夜店跳舞

  被外界普遍称为“中国钢管舞第一人”的罗兰,在2006年成立钢管舞培训学校的时候,这个行业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她租了朝阳体育局的一个体操房,又在媒体上做了几次广告,培训学校就这样开张了。

  据罗兰向北青报记者回忆,当时的生意“超出预期”,“来学的人多是白领,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但这家钢管舞学校在半年后就关闭,原因是“遭到了别人举报,被体育局的人轰了出来”。不得已,罗兰只好“搬家”,但生意并未因此受到太大影响。

  2008年,罗兰借助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一期有关钢管舞的节目一炮走红,报名人数在一夜间急速增加。随即罗兰在中关村开了第二家培训学校,但仍然无法满足学员的需要。但好日子大概持续了一年左右。2009年中关村店关门,只保留了现代城附近的这一家。“虽然没有2008年那样的火,但生意一直都还可以。”

  2009年到2011年,罗兰在钢管舞培训学校的培训内容大部分是为了迎合夜店、酒吧演出的需要。“那时来我们这儿学钢管舞的人,素质也参差不齐。”罗兰说。在2011年北京酒吧中大约80%跳钢管舞的都是她的学员。“酒吧有这种需要,我们也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服务,甚至有时候酒吧需要人,我们都派不出。”

  到酒吧去跳钢管舞,这是一种快速的挣钱方式。有跳过酒吧夜场经历的女孩告诉北青报记者说:“我最高的一次,一个晚上在几个酒吧串场,挣了一千多。”在三里屯、后海等北京酒吧集中的地点,越来越多的酒吧在那个时候将钢管舞作为表演项目之一。

  但最近两年,罗兰钢管舞学校的学员中,单纯为跳酒吧夜场的人已经是少数。“现在更多的学员是以进修、自己开店或是参加比赛居多。”罗兰说,“有几次我问学员要不要去酒吧跳夜场,她们没几个人想去。”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

钢管舞国家队不被官方认可 欲争取进入奥运会[图]

2014年5月11日 09:3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出路

  从全民健身寻突破口

  2013年,北京体育国标舞蹈协会主席王维俭曾经专门去天津找过袁标,商谈合作的可能性。在此前,王维俭和钢管舞培训学校合作举办过几届国际体育标准钢管舞锦标赛。

  王维俭是体操运动员出身,曾经在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获得过冠军。2007年,她看到了国外的钢管舞视频,觉得和体操的高低杠和双杠有些类似,于是就有了在国内推广这个项目的想法。王维俭很快就找到了当时在国内办钢管舞学校最早的罗兰,并有了一个小规模的钢管舞比赛,这是后来的国际体育标准钢管舞锦标赛的前身。这个比赛在第一届和第二届时均有60多人参加,但到2010年就做不下去了,选手数量缩小到30多人,险些中途夭折。

  王维俭和罗兰前后合作了五届赛事后分道扬镳。罗兰说,王维俭组织的这个赛事并不只针对钢管舞,还包括其他类似体育舞蹈的项目。无论是比赛长度、规模还是竞技水平都无法满足参赛选手的需要,“专业性差一些。”在此后,罗兰开始自己组织比赛。

  而王维俭则开始和国内另一家著名的钢管舞培训学校华翎钢管舞合作,但时间不长,王维俭就感觉和后者“不是一路人”。由于协会办培训班,王维俭要组织比赛,很大程度上需要有钢管舞的培训机构来参加,这种先天的依赖性让她多年来始终无法解决。

  而在国内,主要的钢管舞练习人群又都集中在罗兰、王刚等人经营的大型、连锁钢管舞培训学校,因而王维俭要按照自己的思路推广钢管舞项目,几乎每次都是举步维艰。“只有按照我的模式,才有可能成功。他们的根本就行不通。”王维俭至今仍然这样坚持己见。

  王维俭说,在目前国家体育总局不将钢管舞正式立项的前提下,只能在其他协会的引领下,在民间开始突破,并进行改革和创新。“钢管舞本身就是一个国外的项目,再加上这个项目本身的特殊性,所以要先将它作为一种全民健身的方式,并将其规范化,才能在国内有所发展。这类似30多年前体育舞蹈的情况。”王维俭说,“钢管舞最终的目标是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

  人物

  “生意人”袁标:

  变卖家产“赌”钢管舞

  三年前,袁标因为组织了中国钢管舞锦标赛,并成立了所谓的中国钢管舞国家队,参加钢管舞世界锦标赛而出名。曾经是生意人的袁标,因为投资钢管舞,变卖了在老家河南的全部家产。

  和许多人经营钢管舞培训班不同,袁标走的是一条钢管舞营销的道路,他将此称为“一场赌博”。“如果我开培训班,那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不是我的方向,我要让其他钢管舞的练习者有饭吃。”袁标对北青报记者说。“但我只有20%的胜算。”

  2011年袁标开始办比赛,首届中国钢管舞锦标赛,参赛者中高手只有一到两个,整体水平不高。第二届比赛前,被群众举报聚众进行色情表演,原先40多人的参赛规模缩减到只剩20多人,场地也临时更改,赛事受到严重影响。到去年第三届时情况稍有好转,但在比赛中途,赛场门口仍然有一些人在喊“色情表演”。

  袁标举办的这个比赛,最大的卖点无疑是能获得代表中国参加世锦赛的机会。但在钢管舞未被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立项前,国家队只是“有名无实”。部分业内人士也对此有过批评,认为袁标是在故意借此制造噱头。

  袁标有自己的理由:他在2005年接触钢管舞,并通过网络找到世界钢管舞联合会的联系方式。两年后,袁标向联合会缴纳了100欧元,正式成为会员。此后,袁标多次向世界钢管舞联合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2009年,他成为该组织的一个执行委员,并得到授权可以在中国举办钢管舞选拔赛。

  “比赛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钢管舞的商业模式,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一个更大的舞台。”袁标说。2013年,袁标组织了几场以钢管舞为内容的舞剧,门票在40元到480元不等,看过两遍以上的观众有35%,“只要让观众了解了钢管舞,他们是愿意看的,也愿意花钱看。”他说。

  “中国第一人”罗兰:

  学员们已不愿去夜店跳舞

  被外界普遍称为“中国钢管舞第一人”的罗兰,在2006年成立钢管舞培训学校的时候,这个行业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她租了朝阳体育局的一个体操房,又在媒体上做了几次广告,培训学校就这样开张了。

  据罗兰向北青报记者回忆,当时的生意“超出预期”,“来学的人多是白领,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但这家钢管舞学校在半年后就关闭,原因是“遭到了别人举报,被体育局的人轰了出来”。不得已,罗兰只好“搬家”,但生意并未因此受到太大影响。

  2008年,罗兰借助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一期有关钢管舞的节目一炮走红,报名人数在一夜间急速增加。随即罗兰在中关村开了第二家培训学校,但仍然无法满足学员的需要。但好日子大概持续了一年左右。2009年中关村店关门,只保留了现代城附近的这一家。“虽然没有2008年那样的火,但生意一直都还可以。”

  2009年到2011年,罗兰在钢管舞培训学校的培训内容大部分是为了迎合夜店、酒吧演出的需要。“那时来我们这儿学钢管舞的人,素质也参差不齐。”罗兰说。在2011年北京酒吧中大约80%跳钢管舞的都是她的学员。“酒吧有这种需要,我们也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服务,甚至有时候酒吧需要人,我们都派不出。”

  到酒吧去跳钢管舞,这是一种快速的挣钱方式。有跳过酒吧夜场经历的女孩告诉北青报记者说:“我最高的一次,一个晚上在几个酒吧串场,挣了一千多。”在三里屯、后海等北京酒吧集中的地点,越来越多的酒吧在那个时候将钢管舞作为表演项目之一。

  但最近两年,罗兰钢管舞学校的学员中,单纯为跳酒吧夜场的人已经是少数。“现在更多的学员是以进修、自己开店或是参加比赛居多。”罗兰说,“有几次我问学员要不要去酒吧跳夜场,她们没几个人想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