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钢管舞国家队不被官方认可 欲争取进入奥运会[图]

2014年5月11日 09:38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罗兰 选稿:成昭远

原标题: 钢管舞国家队不被官方认可 欲争取进入奥运会(图)

  选手身上伤痕累累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参加钢管舞比赛的也有不少男选手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袁标(中)和他的“国家队”

  从去年年底至今,借助“国家队冬天在公园内只穿短裤和背心秀舞技”、“钢管舞舞者30米高空炫技”等花边新闻,钢管舞再度成为网络上的热搜词汇。

  提起钢管舞,人们似乎容易把它与“低俗”画等号。也正因为项目的出身问题,它始终存在争议性。尽管2003年创办的世界钢管舞锦标赛是全球公认的权威的竞技赛事,而且世界钢管舞联合会一直在努力申请进入奥运会,但钢管舞却仍然不是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的竞技项目,这也决定了国内舞者们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现状

  钢管舞国家队不被官方认可

  钢管舞是外来项目,最早进入中国更多是夜店、酒吧的表演形式。在2006年,罗兰等人率先在国内成立了钢管舞培训机构,当时学习钢管舞的群体以白领居多,因为他们更愿意接触新的事物。

  2008年,中国钢管舞的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潮期。国内一些电视节目对于钢管舞的宣传,从某种程度上纠正了人们对于这个项目的偏见,练习钢管舞的人群开始增多。

  2009年到2011年,钢管舞的夜店化特征明显。当时几乎所有钢管舞培训机构都在课程上加入很多夜店化的舞蹈动作,并给学员介绍在酒吧、夜店跳夜场的工作。而现在一些较为出名的钢管舞培训机构的创始人,几乎都有过在酒吧表演的经历。

  最近几年中,钢管舞的竞技性逐渐被人们关注。标志事件是以袁标等人在2012年通过组织中国钢管舞锦标赛选拔出钢管舞国家队,并参加世界钢管舞锦标赛。但这支队伍从未被国家体育总局承认,首先是钢管舞项目并不是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开展的项目,其次是中国钢管舞锦标赛也不是官方认可的比赛。

  钢管舞一直都难以撕掉“编制外”的标签,这也使得参与者只能在夹缝中求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不可否认的是,那些练习钢管舞较早、并在圈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人,有的可以“月薪数万”,但这部分群体数量很少,而且他们几乎都已经成为国内某个钢管舞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而更多的钢管舞练习者,则需要通过从事其他工作来维持生计。

  “出身不好”属于“三不管”

  难题

  “出身不好”是钢管舞项目在我国发展的先天劣势,它一直无法在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立项,并被国内的一些主要舞蹈和体育舞蹈组织拒绝接纳,属于“三不管”状态。

  “在我们选择项目时,出身问题肯定是绕不过去的。”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张娜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虽然现在钢管舞的健身价值很突出,但我是不会让我的孩子去练钢管舞的。”

  除了出身问题,因参与者数量、项目规范化、相关人才建设等多方面原因,钢管舞还不具备在体育总局立项的坚实基础。“其实就算是立项了,我感觉对参与群体也不会起到大幅度提升作用,它仍然会停留在一小部分群体挑战自我的层面。”张娜说。

  无法在国家体育总局立项,“国家队”称号自然无从谈起。但在2012年,袁标成立了所谓钢管舞国家队,并出战了世锦赛。而由于没有行业管理,这支“国家队”至今只能成为一个宣传的噱头。

  实际上,这支国家队因为没有官方的认可,也自然得不到相关扶持。队员参加一次世锦赛需要大概3万到4万元的给用,其中70%要由个人承担,剩下的由袁标负责。很多次,为了省钱,这支队伍要多人住在一个房间,每餐的食物是方便面。

  袁标多次联系过张娜,寻找使钢管舞成为总局正式项目的可能性,但没有一次成功。“人们都感觉立项了,是一纸令下,全国发动,但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这样,也要根据项目特点以及各地的自身情况。”张娜对北青报记者说。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

钢管舞国家队不被官方认可 欲争取进入奥运会[图]

2014年5月11日 09:3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 钢管舞国家队不被官方认可 欲争取进入奥运会(图)

  选手身上伤痕累累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参加钢管舞比赛的也有不少男选手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袁标(中)和他的“国家队”

  从去年年底至今,借助“国家队冬天在公园内只穿短裤和背心秀舞技”、“钢管舞舞者30米高空炫技”等花边新闻,钢管舞再度成为网络上的热搜词汇。

  提起钢管舞,人们似乎容易把它与“低俗”画等号。也正因为项目的出身问题,它始终存在争议性。尽管2003年创办的世界钢管舞锦标赛是全球公认的权威的竞技赛事,而且世界钢管舞联合会一直在努力申请进入奥运会,但钢管舞却仍然不是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的竞技项目,这也决定了国内舞者们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现状

  钢管舞国家队不被官方认可

  钢管舞是外来项目,最早进入中国更多是夜店、酒吧的表演形式。在2006年,罗兰等人率先在国内成立了钢管舞培训机构,当时学习钢管舞的群体以白领居多,因为他们更愿意接触新的事物。

  2008年,中国钢管舞的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潮期。国内一些电视节目对于钢管舞的宣传,从某种程度上纠正了人们对于这个项目的偏见,练习钢管舞的人群开始增多。

  2009年到2011年,钢管舞的夜店化特征明显。当时几乎所有钢管舞培训机构都在课程上加入很多夜店化的舞蹈动作,并给学员介绍在酒吧、夜店跳夜场的工作。而现在一些较为出名的钢管舞培训机构的创始人,几乎都有过在酒吧表演的经历。

  最近几年中,钢管舞的竞技性逐渐被人们关注。标志事件是以袁标等人在2012年通过组织中国钢管舞锦标赛选拔出钢管舞国家队,并参加世界钢管舞锦标赛。但这支队伍从未被国家体育总局承认,首先是钢管舞项目并不是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开展的项目,其次是中国钢管舞锦标赛也不是官方认可的比赛。

  钢管舞一直都难以撕掉“编制外”的标签,这也使得参与者只能在夹缝中求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不可否认的是,那些练习钢管舞较早、并在圈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人,有的可以“月薪数万”,但这部分群体数量很少,而且他们几乎都已经成为国内某个钢管舞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而更多的钢管舞练习者,则需要通过从事其他工作来维持生计。

  “出身不好”属于“三不管”

  难题

  “出身不好”是钢管舞项目在我国发展的先天劣势,它一直无法在国家体育总局正式立项,并被国内的一些主要舞蹈和体育舞蹈组织拒绝接纳,属于“三不管”状态。

  “在我们选择项目时,出身问题肯定是绕不过去的。”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张娜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虽然现在钢管舞的健身价值很突出,但我是不会让我的孩子去练钢管舞的。”

  除了出身问题,因参与者数量、项目规范化、相关人才建设等多方面原因,钢管舞还不具备在体育总局立项的坚实基础。“其实就算是立项了,我感觉对参与群体也不会起到大幅度提升作用,它仍然会停留在一小部分群体挑战自我的层面。”张娜说。

  无法在国家体育总局立项,“国家队”称号自然无从谈起。但在2012年,袁标成立了所谓钢管舞国家队,并出战了世锦赛。而由于没有行业管理,这支“国家队”至今只能成为一个宣传的噱头。

  实际上,这支国家队因为没有官方的认可,也自然得不到相关扶持。队员参加一次世锦赛需要大概3万到4万元的给用,其中70%要由个人承担,剩下的由袁标负责。很多次,为了省钱,这支队伍要多人住在一个房间,每餐的食物是方便面。

  袁标多次联系过张娜,寻找使钢管舞成为总局正式项目的可能性,但没有一次成功。“人们都感觉立项了,是一纸令下,全国发动,但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这样,也要根据项目特点以及各地的自身情况。”张娜对北青报记者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