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7日 19:42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作者:张澍心 选稿:成昭远


6月16日早上8点,轻度雾霾,气温33摄氏度。上海展览中心的广场内挤满了人——人群被分成姜黄、桃红、荧光绿、天蓝、亮橙各种色块,鲜亮的颜色划破闷热带着欢乐的气息荡漾开。这里是2013“上海坐标”城市定向挑战赛的起点。
两个月前,《申》报报道了城市定向挑战赛开始报名的消息,引来一阵报名热。
这不,开赛了!
3440人参赛
头一站豫园,下一站七宝
从上海展览中心楼上往下看,一片乌泱泱的人头。比赛一开始,鲜亮的颜色立马开始移动,仿佛被稀释的高锰酸钾消毒水,缓慢而浓密地扩散、融入到上海街头。
今年的比赛,共有688支队伍,3440位选手报名,并且全部参赛——没有一队出现报名后弃权的“烂尾”现象。相比于去年1200人与前年的300人,今年的人数几乎呈爆炸式增长。
人数多了,一两条路线、三五个坐标点肯定不够。为此,主办方上海登山协会绞尽脑汁开发出整整5条线路、35个坐标点,把黄浦江两岸的8个区都覆盖了。近如静安,远至嘉定,都被纳入比赛地图中。
每条路线更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三号线被命名为“历史文化线”。抽到这条线路的选手,要先去静安别墅找到85号并拍照,再过江去东方明珠找到坐标点,而后去豫园吃点上海特色糕点,逛逛宋庆龄故居,到七宝古镇寻一寻古迹,去徐家汇源拼一张图……如果选手本身对上海古迹熟悉,在这条线路上会占不少优势。
此外还有运动休闲线,被分配到这条线路的选手需要去的地方包括了静安体育馆、源深体育中心、运动Loft创意基地、江湾体育场等等。任务也更耗费体力,打保龄球、攀岩、跳绳……一个都不能少。
最快2小时58分
有人散步,有人狂奔
除了路线与任务的不同,比赛规则实际上很简单,按到达终点的快慢时间排序。同时预设完赛时间是下午4点,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以后再回到终点上海体育场的选手,无法取得成绩。
这就造成了出发时,选手们的表现“两极分化”。有一部分选手几乎如离弦的箭一般奔出上海展览中心,而另一半选手不急不忙踱步而出。所有线路中最快的队伍出现在三号线路的“傲雄三队”,他们只用了2小时58分,就在各大名胜古迹中间打了个来回——完胜所有旅行团。二号线路的第一名“穿越阳光活跃队”也只用了3小时50分,要知道,他们可是奔赴郊区的嘉定新城参观了一番。
当然,也有笃悠悠的选手。比如某支抽中了一号路线的队伍,他们逛到真如古镇时闻到羊肉香,干脆坐下来吃了一顿才继续比赛。“虽然身在上海,但平时也难得来古镇一趟,不好好逛逛太可惜了。”他们的队员说。
上海人都如此,更不要说这次参赛的队伍中,还有30支来自外省市的“友邻”们。他们几乎都抱着“一日游”的心情来比赛,结束后不停感慨:“上海真好玩,就是有点走马观花,下次有机会还要来玩。”
但如果你觉得这是一项轻松的比赛那就大错特错。根据比赛规则,不允许打车或驾驶私家车,除了搭乘公共交通,就只能奔跑,再加上当天气温颇高……呃,着实累!
当天下午的上海体育场地铁站,时不时有汗流浃背的选手钻出来,甚至有小伙儿将中暑的女朋友背至终点。根据比赛规则,必须全队5人同时到达才能算成功完赛!
90%年轻人
报名用支付宝,参赛靠GPS
说起全民健身活动,人们反应出的概念要么是跳广场舞的老人,要么是上兴趣班的小朋友。城市定向比赛却是号称“16岁到60岁”都能玩的项目。
但这次城市定向赛的选手,平均年龄却意外的年轻。根据主办方统计,来参加比赛的有90%以上是20到35岁的年轻人,特别是有不少大学学生和企业员工组队参加。
对于以城市为游戏场景的比赛,不仅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实际上,年轻人也更有优势。君不见,捧着大张地图在街上寻寻觅觅的场景已经很难在比赛中看到。人人都有智能手机和GPS,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尽收手中。遇到棘手的任务怎么办?俗话说:“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
也因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主办方将赛事报名放到了网上,收取报名费更是直接采取“支付宝”付款,力求方便快捷。
此外,也有不少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来参赛。记者就曾遇到一支以家庭为单位的队伍,其中一位小队员还不满16岁。来参赛是因为爸爸在《申》报上看到城市定向赛报名的消息,“儿子还小,我们没有想拿什么名次,就很有意思,应该让他参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