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解放日报:上海体育竞赛改革的“样板房”

2014年3月28日 09:3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姚勤毅 选稿:王静瑶

  18年前,“上马”曾到处摆摊吆喝“求参赛”,如今已连续两年被国际田联评为金标赛事,连续三年被中国田协评为金牌赛事。把名声在外的赛事主办权委托给有限责任公司运作,有点像辛苦把孩子养到18岁后放手由其打拼,这需要多大的决心?离开呵护的“上马”,又该怎么跑下去?

  放手,才有发展

  多次来上海观看“上马”的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副主任王大卫说:“你看国外马拉松赛,有的提前一年就可以敲定很多事情,效率比国内马拉松赛高得多。”

  国际上大部分知名马拉松赛,都采用“官方授权,社会化、公司化运作”的方式办赛。如东京马拉松赛成立了常年运作的法人机构——东京马拉松财团,该机构理事包括东京警视厅、产业劳动局、文化局、建设局、港湾局、交通局、旅游局、工商局和东京都商店街联合会等诸多部门。这些部门的官员常驻该机构,每年根据既定办赛细则,协商“东马”的举办事宜。

  “上马”采取的是政府部门临时组建组委会的方式。组委会每年的方案,都要与市公安局、市建交委、市绿化局、市卫计委等一家一家沟通并报批,虽然相关部门开足马力,但一个个程序走下来费时费力。已常态化、品牌化的“上马”,仍需一年一报方案,显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赛事改革是大趋势,只有从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体育赛事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市体育局巡视员陈一平表示。放权可以让政府职能部门抓大放小,一方面免于陷入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之中,另一方面也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实现指导和监管的职能。这样也才能真正实现赛事市场化、办赛多元化、体育社会化。

  改革,没有退路

  把“上马”从原本以此为核心赛事的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剥离开来,曾让这一事业单位的内部面临抉择:为何不自己成立一个赛事公司?

  过去,不少单位在推进转企改制中,“借壳”规避许多难题。是给竞管中心套一个“赛事公司”的壳,还是完全把“权”放给有能力、够专业的赛事公司去做?“上马”选择了后者。

  这也体现了上海体育竞赛改革的决心。“换壳”换来的体育“企业”,仍躺在政府的怀抱里。这样的企业缺乏主动跳入市场大海“游泳”的动力和压力,难以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营机制。“事转企”改革不彻底,事企分开、管办分离难以彻底实现,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设置了障碍。不彻底的改革更为“开倒车”留了退路。

  原本体制内捧铁饭碗的人,在改革面前面临双向选择。“保留事业单位编制,试试不行再回来?没有这回事!”市竞管中心一位官员表示,“这次改革力度大,大就大在不再会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推荐去赛事公司的人一旦签字,全部关系都要转走。”据了解,最终市竞管中心共有7人放弃铁饭碗,和新公司签署工作合同,其中年纪最“大”的是70后。未来,他们将转型成为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

  立法,迫在眉睫

  一次改革,让“上马”从过去政府一只手抓,变成现在的两条腿走。一条腿没跟上步子,改革将失去应有的作用。脱离办赛后的政府管理部门,如今最重要的工作是体育立法。

  马拉松赛事极其特殊。大部分赛事都可以关起门来办赛,但一次马拉松比赛线路总长度超过40公里,且都在中心城区展开。小到一块广告牌,大到封路时间,牵涉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交通、安全、医疗等保障,是涉面最广的赛事。

  没有了“政府”这个光环,办赛方在动用社会资源上,再也不可能用“命令”的口吻。政府必须为赛事公司更好地铺路,最好的办法就是立法。

  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都通过地方法规的形式出台管理细则,涉及赛事的组织架构、商业活动、比赛管理等,这也是对赛事公司的一种培育和保护。拿交通管制来说,“上马”每年办赛封路的做法,仍然遭到一些市民抱怨。若明确立法,“上马”作为“城市奔跑的节日”的印象,将更深入人心。

  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一套完善体育立法的“模板”,“上马”将成为上海体育竞赛改革的“样板房”。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