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的脚步——提速篇」第一集:着眼未来 冰丝带赛后继续“飞”

2021-11-04 03:57  人民资讯

从10月开始,2021年下半年相约北京测试活动相继展开,一座座新建、改造的场馆再次吸引力人们的关注,大型系列报道《冬奥的脚步》今天开始播出提速篇,记者将关注冬奥场馆和城市运行的各个方面,全面展现冬奥筹办工作加速推进。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与雄浑的钢结构“鸟巢”、灵动的膜结构“水立方”相得益彰, 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国家速滑馆不仅仅是能够举办冬奥会,更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在赛后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优化环境气候作出贡献。

【冬奥的脚步--提速篇】第一集,请听体育广播记者刘鲸泽的报道:10月8号,“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这是建成后的国家速滑馆迎来的首场国际赛事,在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的比赛中,荷兰选手克莱伊维尔德全力加速,夺得冠军。赛后克莱伊维尔德称赞了冰丝带:场馆非常的美丽,今天能来参加比赛也非常荣幸,场馆的体验很棒。建设国家速滑馆不仅仅是为了举办冬奥会,更着眼于赛后可持续发展。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制冰技术,不仅利于运动员在冰面上充分发挥,滑出更快的速度,而且制冰技术比传统制冰方式能够节约20%以上的能效。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同时,国家速滑馆将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处处长刘新平说:“通过这个引领示范,这为今后办奥、办赛全部使用这样的制冷剂,慢慢的会对气候变化有一个很好的控制作用。

除了冰面,制冰技术方面,人才的可持续也成为冰丝带赛后运营的优势。马克是来自加拿大的制冰师,曾参与过五届冬奥会的制冰工作。他和两名加拿大助理以及四名从长春、哈尔滨选拔的中国制冰师组成了制冰团队。制冰师马克说之前的奥运会我们都没有留下遗产,在场馆制完冰就离开了。这次这个场馆有完善的遗产计划,所以我想确保我们离开之后,会有受过训练的人员继续进行这项遗产。制冰的过程通常非常复杂,包括底板清洁、底冰浇筑、分漆划线、分层多次浇冰等多道工序,尽管作为中国制冰师也是制冰高手,但是他们在与马克的合作当中也有新的收获。现在,这些中方制冰师已经成为了团队的主力。制冰师何小龙说:马克先生在制冰的细节方面非常出色,比如说上水,他要求上水一圈必须是在45分钟内完完成,通常我们没有时间限制,45分钟之内的好处是,一个速度浇下来的冰特别特别平。

除了马克的制冰团队,一批年轻一代制冰师也在冰丝带制冰的磨砺中悄悄成长。2019年,国家游泳中心、国家速滑馆两大冬奥场馆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进行企校合作,开办“制冰人才订单班”。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说:既是从职业教育的这个角度出发,又是从满足未来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我们未来这个产业的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和这个产业的持续发展的需求角度出发,去培养职业教育中咱们专业的这种制冰技师。

惠民可持续,国家速滑馆从建设之初便起草了方案。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1.2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可以举办多项国际赛事。赛后,国家速滑馆将成为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的文体综合体,为市民服务。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说: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冰丝带”将继续“飞舞”,与雄浑的钢结构“鸟巢”、灵动的膜结构“水立方”相得益彰, 共同组成标志性建筑群,展现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风采。

来源:北京体育广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本网页已闲置过久,点击关闭或空白处,即可回到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