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球门蹴鞠比赛规则设计之现代方案

2021-10-23 19:04  人民资讯

提要: 文章着重在球门和规则设计上,对古代蹴鞠作出鼎新立异的改进革新,使之上升成为一种具有现代体育特色并实用于比赛操作的方案;从而成为集对抗性与观赏性于一体并具有无限发展前景无比巨大产业商机之无与伦比的运动项目。关键词 :蹴鞠比赛;传统体育;规则设计;现代方案;商机无限;体育强国

我国古时候的蹴鞠运动,起源于战国齐宣王时期或更早,流行于两汉,盛行于唐宋。而元明清三代,盖因其统治者不支持、甚至明令禁止蹴鞠,是以蹴鞠活动早已彻底消亡、失传于二百多年以前的乾隆时期。这种令人痛惜的结果,还由于古时对蹴鞠比赛在文字记载上的缺失和遗失以及运动发展的历史局限性所致。对于唐宋时期设一个球门的所谓“间接对抗”或“筑球”的蹴鞠比赛,古人是如何展开?有什么样的打法规定?又是如何计分判定输赢?古人好象没有给我们留下比较详实明确的文字资料,但从现存一些零散的文字记录和某些蹴鞠图上看,倒是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像空间。本人根据一定合理的逻辑推断,并结合现代球类运动比赛的某些规定特征作为借鉴,设计出一套具有创意性的蹴鞠比赛规则方案。这种设计方案所构成和展示的竞赛方式,不仅把老祖宗的东西拾起来加以继承利用,而且更要让如此宝中之宝发扬光大,回归今日,升成一种特别有着无限灿烂发展前景的现代体育项目。此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球门的改革设计;二是蹴鞠比赛的打法或踢法。

一、发球规则。首次发球,可从古时左队开球之惯例,争发球即争左边发球位置。发球时在离球门最远的角落,由一名球员足背放置鞠球,抛向空中即行比赛。进攻的一方控球落地或超时则换边发球。

二、球门改造对抗规则。唐宋时单球门蹴鞠比赛,场中设一球门,两队球员分立两边,这分明是一种对抗性的阵式。而对抗乃是现代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唯其如此,这种体育运动才会有着蓬勃生机长久发展的动力和韧劲。在此基础上,我所设计的蹴鞠球门,与古时的蹴鞠球门,颇具颠覆性革新,这主要为促进双方互动对抗性的加强,就像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一样。以前的球门,在竖立两根竹杆之间,结成网络,上面留一门洞,名曰“风流眼”。这“风流眼”面向着球门的两侧,是供两边球队进攻射门的“靶心”。而我所设计的“风流眼”,却是像篮球球筐口朝上的“靶心”。所以一方面,以前的球门,一方射门成功,球落向对方,即由对方接球进攻;而现在的球门一方投篮成功,球落入中线,形成“击球”场面。另一方面,以前的球门球未进只能落向自己一方;现在的球门投篮未进,球可落向已方,也可落向对方(见现代蹴鞠图);落向己方接住球继续投射,落向对方即为对方首攻。现在的球门,在进攻限时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因过多超时中断比赛换边发球的次数,使比赛的连贯性和节奏变得紧凑起来,这是其一。其二,我看古人所设的球门或蹴鞠图上的球洞有点小,一场球打下来,好像进不了几个球,而且双方球员处于身体隔离状态,这种比赛好像是球艺表演赛,又与以进球多少论输赢相矛盾,因此很难产生对抗竞赛的紧张热烈氛围。所以我主张把球洞放大一些,做成至少宽二尺高一尺以上的椭圆型球洞,是以前大约二倍以上。古时的球洞只有一尺宽或一尺见方,实际上仅是现在尺码的八寸见方。其三,球门的高度也要矮一些。以前蹴鞠竖立的两根竹竿高达三丈(可能有点夸张),按球洞的位置应该有四米高以上,这风流眼也高了些。我看比篮球球筐差不多或略高一点才好。只有采取这样三种改进革新措施,用以提高射门投篮的成功率,直至百分之三十左右为宜,才可以大大增加对攻互射的机会,从而增强比赛的激烈程度。

三、传球颠球规则。蹴鞠是现代足球的前身。而中国古代蹴鞠运动曾经经历了两种打法和两个阶段。前一种打法就是皮球在地上踢和传递,这跟现代足球的踢法对上号了,这种踢法从战国时期开始,到汉代演变为多球门竞赛运动,其前后经过了大约一千年左右的时间,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随着皮球制作工艺的提高,空心球蹴鞠可以踢高踢准,从而摒弃了从前的踢法逐渐形成了皮球在人的身上(除手之外)玩耍传递,并带来了单球门竞赛的运动形式,这种单球门蹴鞠大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再从南宋以后到元明及清初又有五百多年,是不用球门的“散踢”和“白打”之类的踢法,就如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本人经常看到并参与过的踢踺子那样的运动,这种踢踺子运动有人称之为以前蹴鞠运动的遗风。可见,玩蹴鞠也可以像踢踺子那样,从一人到数人,不用球门也可以玩)。然而这第二种踢法是最见功夫的技艺。古人说的上截解数、中截解数、下截解数的耍球,正是使尽浑身解数这个成语的由来。古时{蹴鞠谱}上说:“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可见蹴鞠颠球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唐宋时盛行的“筑球”,颠球传球还要按一定的套路规定进行,可能每个人都要传到颠到,最后由“球头”“临门一脚”“定乾坤”。后来演变成双方对攻互射,更好看了,在这段时期中(大概在三百年以上),此运动遍布国中,凡有比赛,无不万人空巷,热闹非凡。这种情形有诗为证:如唐代杜甫的“十年蹴鞠将雏远”,宋代陆游的“蹴鞠场边万人看”等等。但这种单球门蹴鞠比赛形式,相对于汉代多球门蹴鞠比赛,是从直接对抗弱化为间接对抗;而随着控球水平的提高,观赏性越来越强,对抗性却越来越弱。如此经过一段“强弩之末”的衰变,终归走向了没落。所以,加大其对抗性则是让这种蹴鞠运动“活”起来的关键。首先,我主张只在发球和反攻首次进攻时,球员都要触到球,射门未成功,接着进攻则毋须都传到球,为加快进攻节奏,即可相机射门(当然也可以规定每次进攻都要传到球,这应看比赛现场检验结果而定)。如是使用各种花样颠球控球的技艺(包括蹴鞠散踢、白打、场户所使用的颠球技艺,都可以借用如此),主要是为了达到便于射门得分的目的。然后,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像篮球比赛规定进攻的时间限制,篮球是24秒,蹴鞠可定为20秒或30秒。要知道,限制蹴鞠比赛进攻时间,是与篮球比赛限制时间的重要性一样,对于增强蹴鞠对抗性和实现“蹴鞠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积极意义。所以蹴鞠比赛是集观赏性与对抗性于一体的体育项目,这是其他运动项目所无与伦比的。

四、射门投篮规则和击球规则。其实,蹴鞠能否用头射门,古时并没有如此一说。应当说,用头射门和用脚射门都是可用的射门手段。而二者相比较,估计头球射门的“便利度”和“准确度”更高,有利于提高投篮的命中率,这也很适合现代足球运动的特点。而用脚投篮的难度相对大些,所以应该规定得分多一点。另外,我设计的“风流眼”投篮,不像篮球投篮那样,高过子往下灌篮,矮过子往上投篮,存在很大的身高优势差;而现在的蹴鞠投篮,基本上没有这样的优势差。宋代是蹴鞠最为鼎盛的时期。那时蹴鞠球社的球员多是职业球员,控球的技艺特高,达到极致,能够做到“身不离球,球不离身”,而且进攻射门又不受时间限制,有时可能要弄半个时辰才进一个球。表明这种蹴鞠比赛更多像是杂技表演。还有从记分上看,射门进球了其实不计分,还要等对方控球失误了,好不容易才得一“筹”。可见这种比赛怎么样也激烈不起来。不过宋人这种“最大公约数”式的最为简单的记分办法,实在很高明,这是由于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记分工具。然而今天以进球来计分,即使能进一百个球也不存在计分问题。那么古人为什么不去限制蹴鞠比赛进攻的时间?同样是因为那时根本就不会有像现在的计时器、计时表之类的东西。所以宋代后期或南宋的单球门蹴鞠运动的衰败就难以避免了。后来这种单球门蹴鞠在南宋的“消声匿迹”,以至消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北宋的灭亡有很大关系,算起来至今更是有九百年了。至于“击球”,古人也没有这一说,这是本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奇思妙想”。其实,也可以不用“击球”,只要是投篮方进球了,对方将球接住,便进入首攻。所谓击球,进攻的一方进球了,球筐下有二点六米(暂定)的落空,由进球方或非进球方趁球下落之际,一球员用脚或腿将球击打入对方场地,对方球员接住球,便进入首攻;如对方没接住球落地,就换边发球。这是一种击球法。另一种击球法就是,对方球员接球并反击过来,正如排球进攻一样(可传球配合);如此反复对攻,若一方未接到球落地,就由另一方发球。如果比赛分为两个半场,那就由进球方或非进球方交换首次击球。这种击球打法,可以大大增强互动对抗性:一是既可挑战球员击球技能,又可考验球员防御抗打能力,二是以此争夺发球权。综合以上一系列规则,可见这种蹴鞠比赛又是极具智慧谋略的运动项目,即使是奥运会全部二十几个大项和三百多个小项,都很难找到有如此“含金量”的竞技模式。(要知道,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体育大国中国,居然在奥运会所有项目体育运动中,都几乎难以找到中国传统运动的影子 ,好像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从未出现过值得用来比赛的运动模式。这对中国来说极不匹配,是一件多么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在奥运会争取多输出一些中国原素,改变一下这种格局,是很有必要的)。

五、其他规则。蹴鞠比赛的球员应是多少才合适?古时规定12至16人。假使是一边的球员,那就未免太“扎堆”了,要是作为两边共有球员,即两边各有球员6至8人。我认为一边的球员最多定为5人即可。再就是按上下两个半场总分制定输赢,还是按三打两胜制、五打三胜制定输赢,我主张前者为优先考虑。还有裁判及计分人员,至少要有二至三人才行。

上述一套完整的蹴鞠比赛规则方案,是完全可以实用于赛场操作并加以实际比赛体验和检验的方案,它打开了一条已消失二百多年及至九百年的古老蹴鞠运动复活重生回归今日的通道,使之将可能成为未来更为时尚更为热门更为现代化的全新美妙体验的体育运动项目。作者据此期望得到当今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重视、支持和推广,同时特呼呼和期盼有见识之企业家投资此产业,并希望得到尽多体育爱好者的关心与参与。盛世重体育。蹴鞠运动的发展与兴盛,其产业前景与商机,可能也是其他任何体育项目所无法相比的。我坚信:蹴鞠作为我国历史悠久传统体育运动的一朵奇葩,已然浴火重生,必将焕发出更加强壮的生命力,从而风行于华夏,进而走向世界!

何金旺.电话13607293597

来源:天地中人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本网页已闲置过久,点击关闭或空白处,即可回到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