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全运会上可期待的上海体育“新一代”

2021-09-29 08:31  人民资讯

早在 1993年,普陀区就开始推进体教结合,探索女足项目的青训培养体系。时至今日,除了金沙江路小学、梅陇中学、曹杨二中这条最初的“龙”以外,普陀区还探索发展了不少新的布点学校,将足球青训“一条龙”布局向全区推广普及。这些年来,普陀女足成为上海女足长盛不衰最坚强的后盾,教育和体育双方携手探索后备人才培养,不断做大竞技体育这座金字塔的塔基。

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体育和教育两家提出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创了普通全日制学校办二线运动队的先河。伴随着体教融合的不断深化,未来将有更多优秀运动员从学校走出来。

新兴项目“百花齐放”

岩壁上的精灵,霹雳舞池的舞者,全运会上的新项目充满了青春气息。代表上海出战的年轻人们,来自于更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

14岁的杨立豪去美国留学前“顺便”拿下了U16组男子攀岩两项全能(攀石、难度)冠军,引发大众的关注。同样的赛场上,同为14岁的朱馨文拿下女子攀岩两项全能银牌,这两位少年都来自于东冠攀岩俱乐部。去年,上海市体育局评选了首批35家"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探索吸纳社会力量办训做增量,打造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而杨立豪、朱馨文所在的俱乐部就是首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中的一家。

全运会首枚霹雳舞的金牌属于上海选手王文禄。2010年起,他在虹口的caster街舞社团练习,那里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霹雳舞“入选”巴黎奥运会,让王文禄有了登上全运会舞台的机会。

帆船的胡笑笑,马术的沈沉达,霹雳舞的王文禄、商小宇,攀岩的杨立豪……在今年的全运会上,包括攀岩、霹雳舞、空手道、马术、乒乓和帆船等项目的11枚金牌,都由社会力量贡献,占到了金牌比的近三分之一。

2000年前后,社会力量开始进入上海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大舞台,涌现出了徐根宝足球基地、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两家品牌社会培养基地,前者培养出了一大批国脚、中超球员,后者则培养出了乒乓奥运冠军许昕等一批国手。

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正式在全市命名了35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在本届全运会上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进入“十四五”,上海不断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将逐步形成传统体校办训、体教融合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发展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一手抓后备、一手育市场,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情和全社会办体育的活力。

来源:上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本网页已闲置过久,点击关闭或空白处,即可回到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