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家”走出多名残奥会冠军

2021-09-16 09:24  人民资讯

在此前结束的东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以96金60银51铜的成绩领先其他代表团。其中有一支15人的团队,共斩获19金2银1铜,他们全部来自江苏邳州,而这15人中,又有10人来自当地的“希望之家”。“希望之家”走出的选手,从2008年首次参加残奥会至今,已累计获得64枚金牌。

“无心插柳”为孩子们打基础

8月25日,东京残奥会首个比赛日,邳州小伙冯彦可在轮椅击剑佩剑B级赛事中获得金牌。因下肢重度残疾,冯彦可六岁开始在“希望之家”接受康复训练。10名参加东京残奥会的“希望之家”走出的运动员,大多和冯彦可有着相似的经历。

“我们这里能走出这么多优秀运动员,更像是当初的无心插柳之举。”邳州“希望之家”主任、创始人张辅世的儿媳妇郭贞表示,公公当年创办机构之后,开设了小学到中学的多种课程,还提供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打下的基础,铺就了孩子们通向奥运赛场的星光大道”。

“希望之家”的运动特色,形成于2003年,当初让孩子增强体质的体育课程,逐渐发展成为一批特色体育项目。郭贞继承公公的事业后,重点打造轮椅乒乓球、轮椅击剑、举重等6大重点项目。如今,“希望之家”走出的选手累计摘下奖牌近千枚。

卫生局干部创办“希望之家”

要了解“希望之家”,就绕不开创办人张辅世。1989年夏天,一场特大洪灾侵袭鲁南苏北一带,这场灾难引发当地的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疫情。当时,江苏省才刚建立起免疫规划制度,许多地方的儿童免疫工作刚起步,漏服、少服疫苗现象很普遍,很多家庭把患儿当成发烧感冒而耽误最佳治疗时间。时任邳州市卫生局副局长的张辅世,一次慰问患儿家庭时,看到孩子又脏又臭,独自在院子里爬行,患儿父母当时说的一句“我们还能怎么办?”深深刺痛了张辅世,他下定决心要做些什么帮助孩子。

1993年春,张辅世退居二线,开始筹备创办一家针对儿麻患者的康复中心。为了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张辅世从1993年开始东奔西走。1995年12月1日,邳州康复中心“希望之家”正式成立。刚开始,很多家长认为,残疾孩子就是家庭的包袱。张辅世就逐家逐户上门做工作,让他们把孩子送到中心来。首批90名双下肢瘫痪的孩子住进了这所特殊的学校。

在张辅世的奔走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开始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很多中小学老师退休后,主动到“希望之家”要求成为志愿者老师。

家人接力书写梦想和希望

2011年,张辅世去世后,儿媳妇郭贞接过重担。今年48岁的郭贞原本有一份让人羡慕的机关工作,受到公公的感召,也为了分担老人的担子,她在1998年辞职投身到“希望之家”中。

如今,“希望之家”接受康复治疗和文化教育的残疾儿童数量,每年保持在300多名。这些孩子都有在大医院治疗的经历,有些家庭还因医疗费用昂贵而欠下债务,甚至因病致贫。得知情况后,郭贞千方百计地为他们申请免费康复救助项目。对特别困难的残疾儿童家庭,她还会拿出积蓄贴补他们。多年来,郭贞和团队的付出,使邳州及周边地区的4000多名残疾儿童受益。

郭贞表示,“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希望之家’的未来仍然会是充满希望”。郭贞说,她会继承公公的遗志,以“提高功能、全面康复、融入社会”的理念,全力帮助更多残疾儿童实现康复或补偿功能,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拥有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摘编自《扬子晚报》)

来源:快乐老人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本网页已闲置过久,点击关闭或空白处,即可回到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