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枫:隐秘的发现者

2021-09-10 21:59  人民资讯

类似啼笑皆非的错误,彻底“葬送”了她做编辑的勇气。与周晓枫的“内心独白”相反,在旁观者看来,她的编辑生涯毋庸置疑是成功的——在《十月》杂志担任副主编时,周晓枫算是当时全国最为年轻的大刊副主编。后来,周晓枫担任《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因责任感与合作精神而受到肯定,但她内心非常疲倦。

“你让我演一个角色的时候,我会演得比别人更入戏。只是自己并不喜欢,一点都不享受。”周晓枫更愿意将内心真实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坦露给大众。卖力工作,在其看来,是一种出于责任感的“表演”。即便是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周晓枫要做到的是尽力去忍受。“因为我不忍受,就没办法谋生。”但恰恰也导致“表演”到最后,周晓枫深感自己“很难熬下去”。

直到2013年3月,周晓枫离开了令自己担惊受怕的编辑岗位,转为专业作家。如同脱缰的野马奔向期待已久的草原,更是一支射中了靶心的箭,回到了该去的地方——她终于“拿爱好当饭吃”了。“这种欣喜的心情持续了好久,数月我都没‘恢复理智’,只能用傻笑和失控来面对期待已久、终于到来的梦想。”从编辑变为作家,对周晓枫来说从来不是抉择,而是梦想成真。

“作家这个职业真是太美好了!读小说是工作,看电影是工作,出去旅游是工作,躺着发呆竟然也是工作……怎么会有这种神仙日子?”言语中,周晓枫的坦诚足以让记者感受到她对职业的热爱。而在写作中,她的这份真诚使得文字具有辨识度和穿越力。

方希说,周晓枫提供了一个事例,一个作家,可以过得很正常,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没有像鲁迅一样家境剧变,没有特殊的成瘾癖好,不管是喝酒还是抽烟,不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片狼藉,从破碎中寻找所谓与众不同的感受。写作之于周晓枫是与生俱来的欢喜,也是一个能日常携带的能量棒。人生能够回归到写作,回归到梦想,完全在于它的“魔力”。周晓枫也说过,写作可以让人无畏孤独,理解他人,珍惜平凡,又相信奇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本网页已闲置过久,点击关闭或空白处,即可回到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