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贾红光:在命运的泳道中,我习惯了自己动“手”

2021-09-02 14:57  人民资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春雨

东京残奥会的领奖台上,贾红光试图用“手”戴上奖牌。

这块直径85毫米的铜牌,重量只有450克,在光滑的托盘上闪耀着光芒。

贾红光用“手”戴奖牌(图源网络)

贾红光的左臂空荡荡的,右臂也只剩下只有三分之一。他想用胳膊挑起奖牌上的彩色缎带,但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在全世界都瞩目的领奖台上,贾红光把头折成了直角,再一次尝试后终于挑起奖牌,戴在胸前。

颁奖仪式开始了,这是全世界残疾人运动员都向往的荣誉。

没啥特殊的

此次东京残奥会上,作为国家队的游泳队员,贾红光收获了一枚金牌、一枚银牌、一枚铜牌,他也是本届残奥会第一位摘金的山东籍选手。

光看样子,他跟想象中健硕的运动员不太一样,人很瘦,头发很短,眼睛倒是挺大,综合来看,非常普通。

他自己也觉得是个普通人。虽然只有半条胳膊,但别人能干的,自己也能干。就像这次挂奖牌,工作人员问他需不需要帮忙,他是压根就觉得这是小事一桩,不用帮忙——结果,好几次没戴上,终于戴上后视频发出,感动了全网。

贾红光获得银牌(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后来有朋友说都在热搜上见我了,问我当时是不是装的,因为这个事对我又不难。”贾红光用胳膊揉了揉鼻子,觉得有点挺无奈,“我习惯了自己动手,但我是真没想到这个奖牌不太好拿。”

不把自己当特殊,也是残奥会运动员们的共识。毕竟,能站在残奥会竞赛场上的每一个人,哪能跟“弱”沾边?

尤其是贾红光。这次比赛,可以说得上是“大放异彩”。 在8月26日的男子SM6级200米个人混合泳比赛和男女20分自由泳接力的比赛中,摘得一枚金牌和一枚铜牌;8月30日,男子50米蝶泳S6级决赛,以31.54秒的成绩摘得银牌;最新消息是9月1日的S 6级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取得第四名。

“6”是指参赛运动员的分级。在残疾人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中,对参赛运动员进行医学功能分级是竞赛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运动员的功能能力进行系统的医学功能分级,是残奥会有别于奥运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比赛之前和比赛过程中对参赛选手进行医学功能分级鉴定更能够维护体育的公平竞争原则。

分级的意义在于,让当所有运动员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唯一比拼的就是实力。和奥运会相比,残奥会的关注度小了不少。媒体在报道残奥会选手的时候,也常用“泪目”等字眼,观众一边看着赛事,一边感动着残疾人运动员的不容易。但是对于在赛场上比赛的运动员来说,竞技体育的核心就是竞技,不管这个人伤残多严重,背后有什么样的曲折故事,成绩和分数,是实力的象征。

赢得金牌,无疑是实力的证明,但贾红光对着镜头还挺腼腆。记者让他说说获奖感受,他有点不好意思,“这有啥好说的,我不知道说啥。”

贾红光在领奖台上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本网页已闲置过久,点击关闭或空白处,即可回到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