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玩家》:一则保守主义的童话

2021-09-02 06:58  人民资讯

游戏对现实的救赎,老调重弹的成人童话

《失控玩家》是一部可爱的电影,主要在于创作者的“性别自觉”。他们没有与时俱进却自不量力地代入女性视角塑造大女主,事实上,女主角“米莉”在游戏内外集合了各种青春期男孩对“女神”“女学霸”的刻板想象,然而有趣的是,男编剧和男导演从男性立场表达了某种幼稚却真诚的忏悔。

《失控玩家》是意译的片名,直译过来,应该是“自由的盖伊”。盖伊原本是一堆游戏里的代码,羞涩的程序员创造了他,用0和1的字节,把自己多年的单相思和暗恋女孩的特点藏进一个游戏里的小人物。他本来是个闭环的小程序:在游戏中每天醒来,穿同一件蓝衬衫,去银行上班,喝同样的咖啡,经历循环的银行劫案,也许会被玩家杀死,但第二天又在自己的床上醒来……直到有一天,玩家“米莉”——也就是程序员思慕的爱人——看了盖伊一眼,爱人的“看”激活了盖伊,他成了能自我学习和不断升级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和人工智能谈恋爱”,这些看起来很有Z世代特色的主题,指向古老的“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皮格马利翁深爱着自己创造的象牙少女,直到有一天,他的凝视让少女活起来。“自由的盖伊”是对这个男性凝视传说的性别翻转版本,盖伊就是那个象牙少女。

由男性说出“因为女性的注视而觉醒”,这是很温柔的童话了。《失控玩家》的特点和弱点都在这里,与其指责它“终究保守的叙事走向”,不如说,它自始至终是隔着温柔滤镜的“天真男孩忏悔童话”,叙事及其构建世界的“当代感”,被古典主义的“情感安抚”给消解了。对比《阿凡达》和《饥饿游戏》,就能理解《失控玩家》的功亏一篑。在《阿凡达》里,主角即便接入另一个世界,还是要面对自由和枷锁的冲突。在《饥饿游戏》里,主角意识到,“虚拟中表演的爱情”和“真实生活的爱情”是不能兼容的。

这些作品正面强攻了一个苦涩的议题:游戏/虚拟的世界中不存在人类精神生活的避风港。《失控玩家》恰恰是在回避这点,现实无能为力的,游戏可以克服,进一步,游戏救赎了现实,最终,现实和游戏双双创造命运的童话。于是,围绕着“资本对人性的掠夺”“社会达尔文主义”等西方社会的困境议题,归于浅白的低幼童话:如果人类(主要是男孩)能重回童年阶段,放弃打打杀杀的游戏,改玩心平气和养成系的过家家,世界会变成更好的人间。

问题是,观众信吗?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本网页已闲置过久,点击关闭或空白处,即可回到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