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一扇窗”前一天,日本记者激动得直播时落泪

2021-08-06 08:39  小飞侠数码

受限制的交通出行

空场比赛是东京奥运会“最特殊之处”。当奥运会主火炬手大坂直美回球得分后无人为她欢呼,当女排比赛现场只有炫彩灯光扫射、只有《小苹果》《卡路里》等背景音乐在空空荡荡的看台回响,《环球时报》记者真切地感受到现场观众对于竞技体育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比赛选手的队友和教练担任起拉拉队的角色。在海之森水上竞技场,露天看台上众多欧美选手和教练顶着太阳为参加赛艇项目的运动员呐喊助威,甚至有人击鼓造声势。

“出发前带着一种‘奔赴疫区’的决心,如今身在其中也淡然了”——《环球时报》记者的这种感受,或许也是其他同行的内心写照。记者从7月18日入境日本以后,当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仍在持续增加,每天听到与奥运相关人员的感染情况通报后,记者们都会交流是否去过“事发”场馆。

在东京采访期间,各国记者被要求下载4个手机应用,其中2个与疫情追踪有关。在日本期间,记者需要通过手机应用每日提交体温数据,每隔4天要自采唾液进行核酸检测。在主新闻中心和各场馆门口,都摆放着核酸自测试剂盒,进入场馆前,需要进行手部消毒和体温检测。

为了保持社交距离,东京奥组委设置的混合采访区将选手、教练与媒体分隔开。记者们只能将录音设备放在采访对象身前,或者用自拍杆辅助录音,有的场馆会为冠军选手或者“明星运动员”专门准备麦克风。

外国记者因疫情防控受到的最大限制就是交通出行。根据规定,奥运会注册记者在日本停留的前14天只能乘坐指定大巴和出租车出行。由于往返酒店、新闻中心以及各场馆的媒体大巴数量有限,加上各场馆之间没有直通大巴,更节约时间的出租车成了奥运记者“跑通勤”的首选。打车靠电话预约,乘车靠“刷码”——向司机提供记者的奥运证件编号。经过几次打车,不懂日语的《环球时报》记者已经能够熟记自己证件编号的日语发音。乘坐出租车并非“免费”,东京奥组委提供了14张面额1万日元的打车券,当记者快要用完打车券时,已经入境14天,此后便可免费乘坐地铁等东京公共交通出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本网页已闲置过久,点击关闭或空白处,即可回到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