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看奖牌的背后,是大国崛起的自信

2021-08-04 07:19  广西日报(人民科技内容)

◆奥运快评

老 潘 玉智威

东京奥运会赛程已过半,截至8月3日晚,中国奥运代表团金牌数超过上届里约奥运会,达到32枚。这些日子,我们领略了赛场上成功者登台领奖的风采,也看到了失意者失望流泪的悲伤,但更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国人在淡看奖牌,不再以成败论英雄。

曾几何时,国人对金牌是多么狂热。运动员得了金牌,国人欣喜若狂;运动员金牌旁落,则被千夫所指。可这些年,国人对奖牌的得失看得开了,不再为一时输赢偏执,不再为体育之外的东西所羁绊。

本届奥运会,赛场外的“神仙解说词”一次次戳中人们的泪点。乒乓球混双比赛,刘诗雯拿了银牌,哭着道歉,网友鼓励她:“比起金牌,更爱你们,中国已经过了必须拿金牌来提升民族自信的时候。”芦玉菲从高低杠上掉下来,大多数人都在关心的问:“妹妹摔得疼不疼?”肖若腾憾失体操男子全能金牌,网友纷纷留言:“你是我们心目中的金牌获得者。”苏炳添在男子百米飞人大战半决赛中跑出9秒83的亚洲新纪录,并在决赛中以9秒98夺得第六名,虽没拿到奖牌,却被人们冠以“亚洲飞人”的美誉。中国女排小组赛提前出局,网友反而纷纷留言表示:“女排精神”还在!

淡看奖牌,不以成败论英雄,细细品味,影响国人心态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大国崛起的自信。今日的中国,不再需要用金牌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也不需要别人来证明自己!

大国崛起的自信,是经济实力的自信,是民族文化的自信,是人民安居乐业的自信,是社会安定有序的自信。

8月2日,中国代表团一日五金。在当下,金牌与纪录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不仅仅是几块奖牌或是一串数字的叠加。我们的孩子从电视画面接收到的,是体育运动的快乐与自豪,是平等共享的相处,是对自己、对团队、对社会、对国家尽责的敬业。它彰显的,恰恰是这个时代中国人由内而外洋溢着的一种底气、一股力量、一份信心。

鲁迅曾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淡看金牌,不再以金牌论英雄,或许是近几年来舆论对运动员最善意的转变。这种成熟,无论对于运动员还是竞技体育,都是有益的。这意味着观众的思维模式,正逐渐摆脱种种“附加值”的缠绕,回归体育运动本身,对体育的认知更具象化也更个人化:体育,终究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比赛,只要是人,就会有失误有遗憾。而体育也只有在“更体育”的环境里,才可能获得宽裕的舒展空间,顺着体育本身的逻辑发展、演进。

奥运看点不止关乎金银,运动健儿们所传递的体育精神才是强大的内核。正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言: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赢,而是参与。人生中最本质的东西,不是凯旋,而是奋力拼搏。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本网页已闲置过久,点击关闭或空白处,即可回到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