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维拉奥多德罗姆贫民窟原住民路易斯的“新家”
2016年8月17日 08:21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本报记者走进维拉奥多德罗姆贫民窟原住民路易斯的“新家”在奥林匹克公园旁坚守精神家园
![]()
当地政府为20户留守居民重建的新房子
一条象征性的铮亮铁栅栏,似乎想把光鲜的奥运盛会和黯淡的贫民窟隔开,但挂在栅栏上的一条抗议横幅,还是表达着无声的抗议,也展现着和谐共生。
这已是全球媒体聚焦的独特风景线——原来的维拉奥多德罗姆贫民窟仅剩下20户家庭坚守,距离奥林匹克公园媒体主新闻中心、班车换乘枢纽,直线距离仅100米。
出于好奇心,记者走进了53岁原住民路易斯·克劳迪奥的家——这个在1967年围湖而建的贫民窟和里约奥林匹克公园建设之间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
这里没有毒贩和黑帮
“维拉奥多德罗姆是一个美丽的社区,她本来的模样,既不是你现在看到的20幢白色小屋,也不是院子里照片墙上被拆迁后的破败景象。”路易斯是一名小学体育老师,能说简单的英语,通过翻译软件,他向记者诉说着这个村庄和里约奥运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
巴西人称贫民窟为“Favela”,意为“野花”。里约的贫民窟大多盖在山上或山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低矮房屋野蛮生长着,红红绿绿,像极了野花,因而得名。维拉奥多德罗姆是在1967年围湖而建的小村庄,600多户家庭的父辈都靠捕鱼为生。这里其实也是一个“Favela”,但当绝大多数里约贫民窟被黑帮控制时,维拉奥多德罗姆的治安与环境一直令这里的居民引以为豪。
路易斯的妻子佩尼亚为了留守的家园梦,从一名清洁工转变成为了联络邻居齐心留下的社区活动家。1994年,佩尼亚和母亲一起逃离了巴西最大的贫民窟罗西尼亚,来到维拉奥多德罗姆。她说,当罗西尼亚贫民窟频频被黑帮和毒贩子困扰时,她的亲戚会把孩子送到维拉奥多德罗姆,“这里可以保证孩子的安全。”
于是,佩尼亚和丈夫路易斯一起花钱买下了27年的土地和房屋产权,两个人慢慢地更新并实现家园的梦想:房子逐渐盖了三层,有一个宽敞的屋顶阳台,邻居的孩子们一直过来打乒乓,院子里的六棵果树压弯了树枝,宠物狗在树阴里闭着眼睛休憩……
金钱买不到人的尊严
2009年,里约获得2016年奥运会举办权,随后奥林匹克公园选址在维拉奥多德罗姆贫民窟所在的湖滨三角洲。随着奥运会逐步临近,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紧锣密鼓,所有居民被要求离开,政府准备了50万美元的现金补偿或拆迁分配房。只要一户家庭答应搬离,十分钟后推土机就会把那些简陋的房子夷为平地。绝大部分居民拿了高额补偿后,离开了居住数十年的地方。据巴西媒体报道,里约市政府提供的公寓在基础设施、绿化方面都比维拉奥多德罗姆贫民窟更现代,配备了游泳池、健身器材等,为何还有20多户最终选择坚守呢?
“他们为我的房子开出了200万美元的赔偿金,”路易斯透露,他和妻子商量之后,最终选择了拒绝,“没有任何地方值得我去,我喜欢这里的家。20多年前,当我们来到这里,这里一无所有,连马路和汽车站都没有。是社区居民自己集资出钱建造了马路和汽车站,是我们大家发展了这个社区。这个家对我意味着一切,没有任何理由能说服我离开这里。”
这也是路易斯坚守的理由。路易斯用蹩脚的英语和肢体语言表示,他的家园情结浓厚,关键还有着巴西穷人非常罕见的法律意识。“政府强制我们离开,但我们有留下的权利,法律也保护我们。很可惜,很多人卖掉了他们的权利。”他对着记者摇摇手指,“问题是,他们砸钱不是买我的房子,而是买我的自尊。”
支持奥运但反对阴谋
路易斯家的三层房子,最终还是在今年的3月8日被拆毁,他和妻子共同种下的果树也被铲平。当然,政府对于最后的坚守者也进行了补偿,在原址重建的20幢白色小屋,是对原住民留守精神家园最好的安慰。
从原本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平民屋,到如今整齐排列、方方正正的小房,路易斯和妻子认为,这最终还是一个微小但实质性的胜利。“我们当然不满意,因为这里只有55平方米,而我们原来的三层楼有360平方米。”在新建小区最外侧的墙上,原住民依旧通过涂鸦宣泄不满,毕竟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让他们失去了曾经美好的家园。记者询问路易斯,你们真的憎恨里约奥运会吗?
之前始终带着笑容回答的路易斯,神色忽然严峻起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一辈子都喜欢体育运动,我不可能憎恨奥林匹克运动,不可能讨厌奥运会。”他说,体育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快乐,给人以生活的希望,但他不希望看到有人通过奥运会进行房地产的投机,最终对穷人进行社会清洗。“你知道吗,在奥运会结束之后,我们过去生活的这片村庄,将出现60幢湖滨高档住宅楼,只有有钱人才买得起。这些住宅和奥林匹克公园,由同一个地产商来开发和经营。我们不希望,体育背后带着肮脏的目的……”
如今,路易斯一家住进了政府为他们重建的白色新房,尽管装修简陋,但起码他们依旧生活在熟悉的土地上。
穿过一条小路走出新闻中心,记者的视线被一幢由红砖砌成的三层小楼吸引:它形只影单地坐落在一片杂物和垃圾中,外墙写满了各色标语。
沿着孤单简陋的红砖小屋再往前走不到50米,又是截然不同的景象。20幢一层楼的白色平顶小屋紧挨着排列,甚至可以闻到尚未散去的外墙油漆味。身材健硕的路易斯,正和邻居在屋前的小花园里踢球。
在路易斯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一个原本没有黑帮和毒品的贫民窟,竟和奥运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纠葛,更得以了解巴西这个国度、里约这座城市呈现出来的包容。
因为包容,路易斯等20名奥林匹克公园的“钉子户”,最终实现了留守昔日家园的梦想;因为包容,原住民仍在表达反对和抗议,但这无碍奥林匹克公园内诸多场馆的赛事顺利进行;因为包容,和奥林匹克公园仅100米之遥的新村落不设防,任何记者都可以随意进出,感受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背后这些原住民的付出和贡献。
据里约热内卢世界杯与奥林匹克民众委员会的数据,有4100余户里约家庭因为奥运会而搬离原本的家。一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运动员、教练员在台前的闪光,离不开志愿者、新闻记者的幕后付出。然而,我们更应该记得,当国家的“大利益”和个人的“小利益”发生冲突时,像路易斯这样坚持自己意见但最终为奥运会做出牺牲的“小我”,更应该在这个国家包容的氛围中得以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