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超级杯"一座难求 顶尖赛事轮番来冰雪怎可没阿拉

2016-3-7 10:09:26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刘亨

  中国选手范可新(左一)在女子1000米预赛中。

  昨天,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短道速滑及花样滑冰队列滑大奖赛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海上王冠落下帷幕。这项全新的冰上赛事,首次将奥运项目和非奥项目安排在一起呈现,并实现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在同一场地的“切换自如”。

  去年花样滑冰世锦赛首次来到中国,就在上海赢得了满堂彩;今年“上海超级杯”这项国际滑联全新赛事首次亮相,再一次上演一座难求盛况。国际滑联副主席扬·迪可马说:“上海的比赛氛围比我想象得还要热烈。”

  从2011年举办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开始,上海轮番把顶级冰上赛事迎进门,创新办赛的背后,是对发展冰上运动的信心,也是对冰上运动人口不断扩大的期望。

  3天赛事场场满座

  薛荣其是“上海超级杯”制冰师。农民出身的他,烧过锅炉,当过厨师,做过救生员,但最成功的工作,却是浇冰。

  2011年起,随着北冰南展战略实施,申城冰上比赛接连不断: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索契冬奥会冰球资格赛、花滑世锦赛、上海超级杯……东方体育中心成为中国冰上赛事新地标。他说:“以前哪会想到,上海能接连不断举办这么多顶级赛事,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能成为制冰老法师。”

  精彩纷呈的国际赛事背后,是日渐增长的本土冰迷数量。2015年短道速滑世锦赛,场均入场人数超过4000,赛事两年出票超40%增长。同年,花样滑冰世锦赛首次来沪,平均上座率超8成,周末热门场次更是一票难求,最终票房超过千万元。这次“上海超级杯”3天赛事,又是场场满场。

  小学也有短道速滑队

  氛围渐起,冬季项目开始被人所熟识,并且渐渐走进申城的学校。体教结合培育人才的内容中,又多了“白色”篇章。从校园着手,体教结合做大冰上运动人口,这是上海体育的又一新尝试。

  去年年底,国际青少年短道速滑公开赛在上海举行。在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冰面上,浦东临沂二村小学和上南五村小学短道队的5位小运动员,和来自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以及国内多地青少年选手同场竞技。

  小学有了短道速滑队,这在上海校园里还是“新鲜事”,这得益于浦东新区去年开展的“冰上运动进校园”项目。在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牵头下,三林地区6所小学、5所幼儿园和2所中学把体育课放到了冰场,超过3000名学生参与了滑冰启蒙课程。来自国家队和黑龙江队的优秀教练执教,每个学生一周接受一次专业培训。

  校园里的另一块热土,在松江大学城。2012年,上海首个冰壶馆在松江大学城体育中心建成。之后,松江地区的8所学校陆续开设了冰壶课。依托徐汇区、松江区、静安区建立的冰壶后备梯队,已经初步形成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一条龙”的青少年冰壶课余训练体系。

  冬运会上有了“阿拉”

  在结束不久的第13届全国冬运会,第一次登上舞台的上海代表团成为一道独特风景。69名上海运动员踏上了这次“破冰之旅”。19岁的郑智镭和16岁的顾家铭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孩子,和队友们一起,拿下了冰球第六名。代表上海参加冬运会冰壶比赛的,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军”,拿到第五名。对首次踏上冬运会赛场的他们而言,或许成绩并不出挑,能够站在冬运会冰场上,已是值得骄傲的“一大步”。

  2014年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上,第一次有了冬季项目身影。花样滑冰和冰壶两个冬奥项目一亮相,就受到了热烈追捧:64支队伍报名冰壶比赛,100多名运动员角逐花样滑冰比赛,如此热闹,让主办方始料未及。

  这样的成就,来自于上海的大胆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冰上运动普及,做大人口基数,上海把冰上运动作为改革“试验田”。体育最基本的价值,是要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而冰上运动作为新兴项目,不计金牌得失,只重项目的持续发展。

  2013年,上海邀请冬奥会冠军杨扬来沪创业,给她在三林安了家,并予以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这次冬运会,市体育局和上海滑冰协会签订协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组建队伍。

  从零基础到如今成为中国北冰南展板块上的重镇,上海为冬季运动的发展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明年,上海超级杯还计划引入花滑等新项目,期待吸引更多市民的目光。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

"超级杯"一座难求 顶尖赛事轮番来冰雪怎可没阿拉

2016年3月7日 10:09 来源:解放日报

  中国选手范可新(左一)在女子1000米预赛中。

  昨天,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短道速滑及花样滑冰队列滑大奖赛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海上王冠落下帷幕。这项全新的冰上赛事,首次将奥运项目和非奥项目安排在一起呈现,并实现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在同一场地的“切换自如”。

  去年花样滑冰世锦赛首次来到中国,就在上海赢得了满堂彩;今年“上海超级杯”这项国际滑联全新赛事首次亮相,再一次上演一座难求盛况。国际滑联副主席扬·迪可马说:“上海的比赛氛围比我想象得还要热烈。”

  从2011年举办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开始,上海轮番把顶级冰上赛事迎进门,创新办赛的背后,是对发展冰上运动的信心,也是对冰上运动人口不断扩大的期望。

  3天赛事场场满座

  薛荣其是“上海超级杯”制冰师。农民出身的他,烧过锅炉,当过厨师,做过救生员,但最成功的工作,却是浇冰。

  2011年起,随着北冰南展战略实施,申城冰上比赛接连不断: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索契冬奥会冰球资格赛、花滑世锦赛、上海超级杯……东方体育中心成为中国冰上赛事新地标。他说:“以前哪会想到,上海能接连不断举办这么多顶级赛事,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能成为制冰老法师。”

  精彩纷呈的国际赛事背后,是日渐增长的本土冰迷数量。2015年短道速滑世锦赛,场均入场人数超过4000,赛事两年出票超40%增长。同年,花样滑冰世锦赛首次来沪,平均上座率超8成,周末热门场次更是一票难求,最终票房超过千万元。这次“上海超级杯”3天赛事,又是场场满场。

  小学也有短道速滑队

  氛围渐起,冬季项目开始被人所熟识,并且渐渐走进申城的学校。体教结合培育人才的内容中,又多了“白色”篇章。从校园着手,体教结合做大冰上运动人口,这是上海体育的又一新尝试。

  去年年底,国际青少年短道速滑公开赛在上海举行。在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冰面上,浦东临沂二村小学和上南五村小学短道队的5位小运动员,和来自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以及国内多地青少年选手同场竞技。

  小学有了短道速滑队,这在上海校园里还是“新鲜事”,这得益于浦东新区去年开展的“冰上运动进校园”项目。在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牵头下,三林地区6所小学、5所幼儿园和2所中学把体育课放到了冰场,超过3000名学生参与了滑冰启蒙课程。来自国家队和黑龙江队的优秀教练执教,每个学生一周接受一次专业培训。

  校园里的另一块热土,在松江大学城。2012年,上海首个冰壶馆在松江大学城体育中心建成。之后,松江地区的8所学校陆续开设了冰壶课。依托徐汇区、松江区、静安区建立的冰壶后备梯队,已经初步形成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一条龙”的青少年冰壶课余训练体系。

  冬运会上有了“阿拉”

  在结束不久的第13届全国冬运会,第一次登上舞台的上海代表团成为一道独特风景。69名上海运动员踏上了这次“破冰之旅”。19岁的郑智镭和16岁的顾家铭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孩子,和队友们一起,拿下了冰球第六名。代表上海参加冬运会冰壶比赛的,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军”,拿到第五名。对首次踏上冬运会赛场的他们而言,或许成绩并不出挑,能够站在冬运会冰场上,已是值得骄傲的“一大步”。

  2014年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上,第一次有了冬季项目身影。花样滑冰和冰壶两个冬奥项目一亮相,就受到了热烈追捧:64支队伍报名冰壶比赛,100多名运动员角逐花样滑冰比赛,如此热闹,让主办方始料未及。

  这样的成就,来自于上海的大胆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冰上运动普及,做大人口基数,上海把冰上运动作为改革“试验田”。体育最基本的价值,是要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而冰上运动作为新兴项目,不计金牌得失,只重项目的持续发展。

  2013年,上海邀请冬奥会冠军杨扬来沪创业,给她在三林安了家,并予以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这次冬运会,市体育局和上海滑冰协会签订协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组建队伍。

  从零基础到如今成为中国北冰南展板块上的重镇,上海为冬季运动的发展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明年,上海超级杯还计划引入花滑等新项目,期待吸引更多市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