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大学生徘徊在体育创业与就业路口:机会大困扰多

2015-4-9 09:57: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伊涵 选稿:奚亮

原标题: 大学生徘徊在体育创业与就业路口:机会大困扰多

  “预报名创造了10分钟内超过32支球队‘抢’名额的纪录,微博在短短48小时内拥有了4000多粉丝,最终报名球队超过预期的64支,参赛球队覆盖了广州十几所主要高校。”这是去年中山大学一个在校大学生体育创业团队,通过一场五人制足球赛引起社会关注的数据。尽管团队此后获得了不少“接单”机会,甚至已经开始研发线上产品,但在离毕业季不到3个月的时刻,“困扰”还是来了。

  “毕业导致成员流动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个90后创业团队成立的威五公司有32名成员,团队带头人是中山大学大四学生吴桐,“昨天,学校团委和创协召开了中山大学创业团队招聘会的准备会议,很多团队面临毕业问题,一部分同学选择留校读研,在读研的过程中继续运作创业项目,这是大家比较欣赏的一种做法。”而威五团队同样面临核心主力即将毕业的状况,“通过自然筛选及挽留,现在毕业的人里,有3个愿意全职留下来继续做,这个数字比较令人欣慰,一般团队只能留一两个。”

  在这个团队里,仅有少数人的学科背景与体育有关,“更多的来自社会传播和工商管理等学科。”就读于哲学系的吴桐,最初以“球迷”的立场才把创业的方向锁定为足球,“我接触过以前的中国足球,所以足球给我的预期一开始很低。”但随着社会对足球关注度的提升,吴桐意识到“足球是大热,关键这是一个大学生创业能够涉足的领域。”记者通过对多名大学生创业者的采访了解到,通常情况下,硬件创业或者高科技专利创业等领域,“学生根本做不了。”而且,“专利一般都是教授的,还要经过授权和技术入股,真正好的技术,大部分都给大企业拿去创造收益了,轮不到学生。”因此,市场需求大、技术门槛较低的体育产业,便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空间,吴桐幽默地总结创业时的冲动:“在风口上,猪可能也会飞起来,我们也是运动爱好者,为啥不拼一把?”

  可投身其中之后,吴桐才发现创业的困难超乎想象。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公司的能力和诚意普遍不太信任,“觉得他们不靠谱,怀疑他们在忽悠。”而在吴桐创业之初,国家对足球改革的具体方案也尚未出台,在具体的操作中很难得到政策条款的支持,“包括大学生创业所谓的绿灯,我们走了一遍注册公司的流程也没能找到,所以,在遇到这方面困难的时候,更多的是自己尝试克服,实在搞不定的,会请教中大校团委的老师和已经毕业正在创业的师兄师姐,然后再做调整。”

  “缺乏资源、资金和经验”是吴桐这样的大学生在创业之初的普遍劣势,威五团队的启动资金,就是吴桐此前运作创业项目的积累,再加上其他成员的东拼西凑,“不是很多。”而运作赛事的资金主要依靠赞助商,以五人足球赛为例,当时创业团队里的招商部,接触过体育用品、饮料、电子器材、文化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等不下50家企业。而举步维艰的历程并非个案,“当时向银行贷了款,还向家里借了一些。”同样在进行体育创业的首都体育学院毕业生张超,并没有因为自己出身体院而比其他人“少走弯路”,创业初期,由于对财务方面知识的缺乏,“没有搞清净利润和资金流,最后算下来公司亏损了两万多元。”但经历了这些“创业的必然过程”后,“现在公司的运转还算不错,去年的业绩翻了3倍。”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在市场深海中坚持出水,吴桐表示:“对大学生而言,创业能超年龄段地聚拢一批合伙人去闯一番事业,超年龄段地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开展业务,超年龄段地承担各方面的压力。”而最能体现“超年龄段”的,正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与创业生活间的辗转与徘徊。

  “白天上课,晚上开会,半夜写策划。”读两个学位加上创业,让吴桐的大学生活“很少有娱乐活动”,而团队成员同样面临课业与创业难以分身的压力。吴桐回忆,在筹备五人足球赛期间,很多课与办赛时间有冲突,“少了一批高管很容易会乱,团队当时只有32个人,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分了层,每层都有具体对应的任务,少了一个就等于抽了一个脊梁骨,不可替代性都很强,最终可能要我本人到现场协调一些问题。”对那段频繁折返的日子,“现在想想也是醉了。”但在他看来,身处校园也有优势,“大学生敢闯,创业试错成本低,不用因为收入压力和养家糊口的生活压力,而被迫选择一些可能不利于创业发展的方向。”

  但在首都体育学院教授杨铁黎看来,体育产业发展处于初期阶段,有很多增长点,很多领域尚不完善,这给体育创业提供了很多机会,“可优势同时也是弊端”,发展初期的不成熟,同样令体育产业具有“风险较高、附加值不高”等特点,因此“还要以体育产业为核心资源,借鉴一些发展相对成熟的其他产业经验,与其他业态进行融合。不能单纯地就体育创业而创业。”

  目前,大学生创业多集中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因为软件门槛比硬件创业门槛低,不需要太多的资源,学生自己敲代码就可以做出产品,成本很低。”吴桐表示,如果体育和互联网结合,或者在传统价值链中找到可以优化的部分,“在尽量不影响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现有社会的价值利用率,那么,这个创业项目是很值得去拼博并成为事业的。”

  抱着这样的信念,同样面临毕业的吴桐并不在创业与就业间纠结,对他而言,创业的成长过程相对持续,就业的成长速度相对较慢,学新东西的速率会慢慢下降,“为了让自己保持快速的成长,我愿意投身创业。”而未可知的那些风险与挑战,在他看来也是正常就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只不过那个可能演变成‘办公室文化’,而创业的困难可能变成马云说的‘麻烦’,本质差别并不大。”更关键的是,他已经具备继续创业的“底气”,五人足球赛后,团队接到的活动已经让公司扭亏为盈,“我们企业已经光荣纳税了。”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

大学生徘徊在体育创业与就业路口:机会大困扰多

2015年4月9日 09:5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 大学生徘徊在体育创业与就业路口:机会大困扰多

  “预报名创造了10分钟内超过32支球队‘抢’名额的纪录,微博在短短48小时内拥有了4000多粉丝,最终报名球队超过预期的64支,参赛球队覆盖了广州十几所主要高校。”这是去年中山大学一个在校大学生体育创业团队,通过一场五人制足球赛引起社会关注的数据。尽管团队此后获得了不少“接单”机会,甚至已经开始研发线上产品,但在离毕业季不到3个月的时刻,“困扰”还是来了。

  “毕业导致成员流动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个90后创业团队成立的威五公司有32名成员,团队带头人是中山大学大四学生吴桐,“昨天,学校团委和创协召开了中山大学创业团队招聘会的准备会议,很多团队面临毕业问题,一部分同学选择留校读研,在读研的过程中继续运作创业项目,这是大家比较欣赏的一种做法。”而威五团队同样面临核心主力即将毕业的状况,“通过自然筛选及挽留,现在毕业的人里,有3个愿意全职留下来继续做,这个数字比较令人欣慰,一般团队只能留一两个。”

  在这个团队里,仅有少数人的学科背景与体育有关,“更多的来自社会传播和工商管理等学科。”就读于哲学系的吴桐,最初以“球迷”的立场才把创业的方向锁定为足球,“我接触过以前的中国足球,所以足球给我的预期一开始很低。”但随着社会对足球关注度的提升,吴桐意识到“足球是大热,关键这是一个大学生创业能够涉足的领域。”记者通过对多名大学生创业者的采访了解到,通常情况下,硬件创业或者高科技专利创业等领域,“学生根本做不了。”而且,“专利一般都是教授的,还要经过授权和技术入股,真正好的技术,大部分都给大企业拿去创造收益了,轮不到学生。”因此,市场需求大、技术门槛较低的体育产业,便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空间,吴桐幽默地总结创业时的冲动:“在风口上,猪可能也会飞起来,我们也是运动爱好者,为啥不拼一把?”

  可投身其中之后,吴桐才发现创业的困难超乎想象。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公司的能力和诚意普遍不太信任,“觉得他们不靠谱,怀疑他们在忽悠。”而在吴桐创业之初,国家对足球改革的具体方案也尚未出台,在具体的操作中很难得到政策条款的支持,“包括大学生创业所谓的绿灯,我们走了一遍注册公司的流程也没能找到,所以,在遇到这方面困难的时候,更多的是自己尝试克服,实在搞不定的,会请教中大校团委的老师和已经毕业正在创业的师兄师姐,然后再做调整。”

  “缺乏资源、资金和经验”是吴桐这样的大学生在创业之初的普遍劣势,威五团队的启动资金,就是吴桐此前运作创业项目的积累,再加上其他成员的东拼西凑,“不是很多。”而运作赛事的资金主要依靠赞助商,以五人足球赛为例,当时创业团队里的招商部,接触过体育用品、饮料、电子器材、文化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等不下50家企业。而举步维艰的历程并非个案,“当时向银行贷了款,还向家里借了一些。”同样在进行体育创业的首都体育学院毕业生张超,并没有因为自己出身体院而比其他人“少走弯路”,创业初期,由于对财务方面知识的缺乏,“没有搞清净利润和资金流,最后算下来公司亏损了两万多元。”但经历了这些“创业的必然过程”后,“现在公司的运转还算不错,去年的业绩翻了3倍。”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在市场深海中坚持出水,吴桐表示:“对大学生而言,创业能超年龄段地聚拢一批合伙人去闯一番事业,超年龄段地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开展业务,超年龄段地承担各方面的压力。”而最能体现“超年龄段”的,正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与创业生活间的辗转与徘徊。

  “白天上课,晚上开会,半夜写策划。”读两个学位加上创业,让吴桐的大学生活“很少有娱乐活动”,而团队成员同样面临课业与创业难以分身的压力。吴桐回忆,在筹备五人足球赛期间,很多课与办赛时间有冲突,“少了一批高管很容易会乱,团队当时只有32个人,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分了层,每层都有具体对应的任务,少了一个就等于抽了一个脊梁骨,不可替代性都很强,最终可能要我本人到现场协调一些问题。”对那段频繁折返的日子,“现在想想也是醉了。”但在他看来,身处校园也有优势,“大学生敢闯,创业试错成本低,不用因为收入压力和养家糊口的生活压力,而被迫选择一些可能不利于创业发展的方向。”

  但在首都体育学院教授杨铁黎看来,体育产业发展处于初期阶段,有很多增长点,很多领域尚不完善,这给体育创业提供了很多机会,“可优势同时也是弊端”,发展初期的不成熟,同样令体育产业具有“风险较高、附加值不高”等特点,因此“还要以体育产业为核心资源,借鉴一些发展相对成熟的其他产业经验,与其他业态进行融合。不能单纯地就体育创业而创业。”

  目前,大学生创业多集中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因为软件门槛比硬件创业门槛低,不需要太多的资源,学生自己敲代码就可以做出产品,成本很低。”吴桐表示,如果体育和互联网结合,或者在传统价值链中找到可以优化的部分,“在尽量不影响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现有社会的价值利用率,那么,这个创业项目是很值得去拼博并成为事业的。”

  抱着这样的信念,同样面临毕业的吴桐并不在创业与就业间纠结,对他而言,创业的成长过程相对持续,就业的成长速度相对较慢,学新东西的速率会慢慢下降,“为了让自己保持快速的成长,我愿意投身创业。”而未可知的那些风险与挑战,在他看来也是正常就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只不过那个可能演变成‘办公室文化’,而创业的困难可能变成马云说的‘麻烦’,本质差别并不大。”更关键的是,他已经具备继续创业的“底气”,五人足球赛后,团队接到的活动已经让公司扭亏为盈,“我们企业已经光荣纳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