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上海见缝插针建体育场地设施 成衡量幸福生活指标

2015-2-5 08:56:2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秦东颖 选稿:成昭远

  原标题:上海见缝插针建体育场地设施,成为市民衡量幸福生活的指标服务入手,盘活全民健身资源

  自鲁迅公园改建后,家住附近的王志珍阿姨每天都要到园内的健身步道走一走,“就近锻炼,方便又实惠”。这条430米的塑胶健身步道,是遍布全市264条百姓健身步道中的一条。随着市民健身需求的增加,人们身边的场地设施,成为衡量幸福生活的指标之一。上海的体育场地设施能否满足市民需求,现有资源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市民,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

  建设:利用一切空间

  上海地少人多,能够用于规划建设体育用地的土地稀缺,尤其是在健身需求旺盛的市中心城区。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张漪介绍,“目前的做法,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空间,比如利用废弃厂房、仓库改建,利用屋顶平台、地下室改建等。”

  嘉定区安亭镇的汽车博览馆,在每年10个月的闲置期,悄然变身为46片羽毛球场。长宁区、黄浦区在商务楼宇建白领健身房,白天为上班族提供服务,晚上和周末向周边市民开放。弹丸之地的静安区,在凯迪克大厦、恒安大厦建设屋顶网球球场、羽毛球场。延安中学屋顶的乒乓球房和市西中学的地下篮球馆,成为学生健身新场所。浦东新区金桥社区百姓游泳池,夏季开放游泳池,冬季变身羽毛球场地,大大提高利用率。

  今年年初公布的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全市体育场地数量在10年间增加了24080个,增长率167%,体育场地面积增长率为42%。但因人口增长率达到44%,最新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72平方米,与10年前的1.75平方米相比,反而减少了0.03平方米。沪上体育场地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挖潜:善用社会力量

  近年来,学校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一定程度缓解了市民健身难的问题。去年,全市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共1277所,占学校总数的84.34%。所有具备硬件且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已98%向市民开放,其中徐汇、长宁等13个区县具备条件学校实现了100%开放。

  市民在享用学校优质场地资源的同时,学校承担着管理上的压力:一是学校的安全,二是市民锻炼时的安全。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是一项公益活动,学校的第一要务是教学,场地开放只能在正常教学之外见缝插针。由于开放时间有限,市民就会遇到学校操场进不去的情况。除了学校公示锻炼开放时间,市民文明有序地使用学校设施,有助于学校场地开放的长效发展。

  体育场地挖潜方面,体育管理部门也在探索与经营性体育场所的合作机制。黄浦区体育局通过购买服务和评估激励机制,鼓励体育企业在非繁忙时段向市民公益性开放。区域内已有10家一定规模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会所,为市民推出健身、游泳公益开放时段。到去年底,服务人次已逾8000。

  此外,一批民营资本投入的体育场地已经显示活力。像世博体育公园,由合资企业建设了五人制足球、篮球、网球等场地,项目收费从6元到15元不等,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还有闸北火车头体育场的鹿鼎会,尽管是市场化收费,但人气很旺。

  信息:活用数据服务

  建好场地,更要用好场地。由于体育信息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途径和应用平台,使得市民对很多体育信息不能及时了解。据悉,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上海也在打造智慧体育城市。

  据悉,体育管理部门将通过体育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包括场地预订、健身指导、服务配送、体质监测、跟踪干预等个性化服务。

  在普陀区延河中学,为了避免学校场地锻炼人数超负荷,特别在门卫处装了一块显示屏。每天晚上刷卡入场的健身者数量达到150人后,电子屏就会提示居民:“请就近前往其他开放的学校进行健身。”多了信息化管理,还有贴心的入场提示,居民们都表示理解。

  目前,嘉定区、普陀区的网上场地预订支付系统,闵行区的学校体育场地一卡通等,都为市民健身提供方便。静安首推的运动静安APP,在微信平台上发布体育场馆的开放信息,让市民可以就近健身。截至目前,APP激活用户9728人,活跃用户1566个,点击率近30万次。每周通过APP平台公益发放的游泳、羽毛球优惠券订购一空,受到市民尤其是白领人群的欢迎。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

上海见缝插针建体育场地设施 成衡量幸福生活指标

2015年2月5日 08:56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上海见缝插针建体育场地设施,成为市民衡量幸福生活的指标服务入手,盘活全民健身资源

  自鲁迅公园改建后,家住附近的王志珍阿姨每天都要到园内的健身步道走一走,“就近锻炼,方便又实惠”。这条430米的塑胶健身步道,是遍布全市264条百姓健身步道中的一条。随着市民健身需求的增加,人们身边的场地设施,成为衡量幸福生活的指标之一。上海的体育场地设施能否满足市民需求,现有资源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市民,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

  建设:利用一切空间

  上海地少人多,能够用于规划建设体育用地的土地稀缺,尤其是在健身需求旺盛的市中心城区。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张漪介绍,“目前的做法,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空间,比如利用废弃厂房、仓库改建,利用屋顶平台、地下室改建等。”

  嘉定区安亭镇的汽车博览馆,在每年10个月的闲置期,悄然变身为46片羽毛球场。长宁区、黄浦区在商务楼宇建白领健身房,白天为上班族提供服务,晚上和周末向周边市民开放。弹丸之地的静安区,在凯迪克大厦、恒安大厦建设屋顶网球球场、羽毛球场。延安中学屋顶的乒乓球房和市西中学的地下篮球馆,成为学生健身新场所。浦东新区金桥社区百姓游泳池,夏季开放游泳池,冬季变身羽毛球场地,大大提高利用率。

  今年年初公布的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全市体育场地数量在10年间增加了24080个,增长率167%,体育场地面积增长率为42%。但因人口增长率达到44%,最新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72平方米,与10年前的1.75平方米相比,反而减少了0.03平方米。沪上体育场地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挖潜:善用社会力量

  近年来,学校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一定程度缓解了市民健身难的问题。去年,全市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共1277所,占学校总数的84.34%。所有具备硬件且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已98%向市民开放,其中徐汇、长宁等13个区县具备条件学校实现了100%开放。

  市民在享用学校优质场地资源的同时,学校承担着管理上的压力:一是学校的安全,二是市民锻炼时的安全。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是一项公益活动,学校的第一要务是教学,场地开放只能在正常教学之外见缝插针。由于开放时间有限,市民就会遇到学校操场进不去的情况。除了学校公示锻炼开放时间,市民文明有序地使用学校设施,有助于学校场地开放的长效发展。

  体育场地挖潜方面,体育管理部门也在探索与经营性体育场所的合作机制。黄浦区体育局通过购买服务和评估激励机制,鼓励体育企业在非繁忙时段向市民公益性开放。区域内已有10家一定规模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会所,为市民推出健身、游泳公益开放时段。到去年底,服务人次已逾8000。

  此外,一批民营资本投入的体育场地已经显示活力。像世博体育公园,由合资企业建设了五人制足球、篮球、网球等场地,项目收费从6元到15元不等,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还有闸北火车头体育场的鹿鼎会,尽管是市场化收费,但人气很旺。

  信息:活用数据服务

  建好场地,更要用好场地。由于体育信息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途径和应用平台,使得市民对很多体育信息不能及时了解。据悉,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上海也在打造智慧体育城市。

  据悉,体育管理部门将通过体育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包括场地预订、健身指导、服务配送、体质监测、跟踪干预等个性化服务。

  在普陀区延河中学,为了避免学校场地锻炼人数超负荷,特别在门卫处装了一块显示屏。每天晚上刷卡入场的健身者数量达到150人后,电子屏就会提示居民:“请就近前往其他开放的学校进行健身。”多了信息化管理,还有贴心的入场提示,居民们都表示理解。

  目前,嘉定区、普陀区的网上场地预订支付系统,闵行区的学校体育场地一卡通等,都为市民健身提供方便。静安首推的运动静安APP,在微信平台上发布体育场馆的开放信息,让市民可以就近健身。截至目前,APP激活用户9728人,活跃用户1566个,点击率近30万次。每周通过APP平台公益发放的游泳、羽毛球优惠券订购一空,受到市民尤其是白领人群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