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沪上各界人士缅怀“中国奥运之父”何振梁

2015-1-5 10:39:45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奚亮

  

>>>>高清组图:回顾何振梁: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高级官员

  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留下的是对奥林匹克事业未了的热情。昨天下午,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先生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5岁。

  他将大半生的心血倾注于奥林匹克事业;他是中国首次申奥成功的决定性人物;他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昨天沪上各界人士缅怀这位体育外交家,难忘他与奥林匹克、与上海的情缘。

>>>>进入何振梁因病逝世专题

  发中国声音

  1979年,中国回归奥林匹克大家庭。1981年,何振梁以全票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1985年,他以全票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1989年,他以全票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连续三级跳,新中国走向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曲折过程,也同他一生的命运与事业息息相关。

  很多人知道何振梁,是因为他两次参与申奥的经历。

  1993年北京首次申奥时,很多国际奥委会委员都持反对意见。当时顶着巨大压力的何振梁一位一位去游说,阐明中国有能力申办奥运会的理由。

  2001年北京再次申奥,由于国际奥委会规定不能邀请国际奥会委员到申办城市访问,为让委员们更多地了解北京,投北京一票,何振梁穿梭于各国委员之间,为北京呐喊。在5个多月里,他出访11次,走访了20多个国家与地区。

  现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良多:“作为一个委员,我特别能体会在国际奥委会里拥有话语权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还比较封闭,外国人看中国也戴着有色眼镜,何老用他的个人魅力,在国际奥委会占得一席之地。他能够发出中国人的声音,其他人也愿意听他讲。”

  当时还是运动员的杨扬,就被何老的热情所感召。2002年盐湖城冬奥,杨扬夺得短道速滑500米金牌,实现中国冬奥会零的突破,70多岁的何振梁高兴地跳了起来。杨扬告诉记者,“1988年短道速滑还是非奥项目时,李琰就拿了表演项目的冠军。何老就说短道速滑中国人有机会,并且一直在国际奥委会力推成为正式项目。”

  2006年,杨扬获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提名,成为国际奥委会妇女与体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当时我还想这个工作能做啥呀?”杨扬回忆在国际奥委会成长的过程,何老给了自己很多帮助,“他给我举例,比如多哈亚运会在阿拉伯国家举行,必须要派女运动员参加,但在阿拉伯国家女性几乎不能抛头露面。现在有他们的女运动员参加,这样不仅能推动体育运动,还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

  同样,乒乓球也是在何振梁的积极斡旋下,于1988年走进奥运会。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曾在国家体委与何振梁共事多年。他回忆起亚特兰大奥运会,“有一场中国选手邓亚萍与中华台北选手陈静的比赛,场馆里出现国际奥委会规定不允许出现的旗帜。我跟在场的何振梁提出,他作为国际奥委会官员义正词严地跟美国的赛事组委会交涉,后来美国警方把不守秩序的观众请出赛场。虽说他是儒雅书生,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非常有原则。”

  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一直有着很高的威望。杨扬说:“南京申办青奥时,身患肾病的何老还帮忙做了很多工作。去年青奥会期间,许多国际奥委会的老朋友都很关切何老,还去北京探望了他。”

  与上海情缘

  1981年,在德国巴登城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何振梁用流利纯正的法语代表中国代表团发言,震动了全场,之后他以全票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2001年7月13日,担任陈述司仪的何振梁以动情的词句、漂亮的法语、优雅的风度,为北京申奥陈述画上圆满精彩的句号,赢得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由衷的掌声。

  出众的外语口语,使何振梁的体育外交如虎添翼。192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何振梁,9岁时随家搬到上海法租界,就读于中法学校(现光明中学前身)。除了语文外的所有其它课,几乎都是由法国教士直接用法语授课,在中法学校7年的学习,为他日后的法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93年5月,首届东亚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时任上海市体委主任的金永昌告诉记者,“那是上海第一次举办综合型国际体育赛事。筹备阶段,何振梁就来过多次,包括开闭幕式、接待、礼仪,很多具体事务都是他直接关心,特别细致。当时外事就由他牵头,对国际贵宾的安排程序也是特别关照。”东亚运动会期间与何振梁共事,给金永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人热情,但非常低调,生活也很简朴。那时候住在奥林匹克宾馆,他经常说,‘你们的酱萝卜很好吃。’”

  与何振梁接触过的人,无不被他儒雅的风度所折服。金永昌说:“他的文化素养很高,在体育界比较少见。每次来上海,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去上海博物馆,经常一泡就是一天,问得也特别仔细。他经常说,‘奥林匹克不但是体育,还包括文化,体育要与文化结合。’”

  本报资深体育记者程康萱曾在首届东亚运动会期间专访何振梁。回忆当时的情景,虽然具体的对话内容已经模糊,但何振梁给程康萱的印象是,“睿智,随和,说话慢条斯理,富有逻辑性,很有绅士风度。”非体育专业出身,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体育。程康萱说:“他是真正的体育外交家。采访中,他总是能跳出竞技体育的胜负比分,从体育在国际关系中的角度看问题,有着开阔的视野。”

  本报另一位年轻记者张玮曾在2007年专访过何振梁,“慈眉善目,谦和老者,有气场。”这是他的印象。

  奥林匹克不仅是一种竞技,也是一种文化。何老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升华。2008年8月6日,年近八旬的他作为第427位火炬手在北京传递火炬。在奥运百年薪火相传的历史上,他只是一闪的火花,照亮鸟巢升旗的瞬间,何老心足矣。

>>>>进入何振梁因病逝世专题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

沪上各界人士缅怀“中国奥运之父”何振梁

2015年1月5日 10:39 来源:解放日报

  

>>>>高清组图:回顾何振梁: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高级官员

  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留下的是对奥林匹克事业未了的热情。昨天下午,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先生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5岁。

  他将大半生的心血倾注于奥林匹克事业;他是中国首次申奥成功的决定性人物;他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昨天沪上各界人士缅怀这位体育外交家,难忘他与奥林匹克、与上海的情缘。

>>>>进入何振梁因病逝世专题

  发中国声音

  1979年,中国回归奥林匹克大家庭。1981年,何振梁以全票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1985年,他以全票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1989年,他以全票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连续三级跳,新中国走向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曲折过程,也同他一生的命运与事业息息相关。

  很多人知道何振梁,是因为他两次参与申奥的经历。

  1993年北京首次申奥时,很多国际奥委会委员都持反对意见。当时顶着巨大压力的何振梁一位一位去游说,阐明中国有能力申办奥运会的理由。

  2001年北京再次申奥,由于国际奥委会规定不能邀请国际奥会委员到申办城市访问,为让委员们更多地了解北京,投北京一票,何振梁穿梭于各国委员之间,为北京呐喊。在5个多月里,他出访11次,走访了20多个国家与地区。

  现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良多:“作为一个委员,我特别能体会在国际奥委会里拥有话语权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还比较封闭,外国人看中国也戴着有色眼镜,何老用他的个人魅力,在国际奥委会占得一席之地。他能够发出中国人的声音,其他人也愿意听他讲。”

  当时还是运动员的杨扬,就被何老的热情所感召。2002年盐湖城冬奥,杨扬夺得短道速滑500米金牌,实现中国冬奥会零的突破,70多岁的何振梁高兴地跳了起来。杨扬告诉记者,“1988年短道速滑还是非奥项目时,李琰就拿了表演项目的冠军。何老就说短道速滑中国人有机会,并且一直在国际奥委会力推成为正式项目。”

  2006年,杨扬获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提名,成为国际奥委会妇女与体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当时我还想这个工作能做啥呀?”杨扬回忆在国际奥委会成长的过程,何老给了自己很多帮助,“他给我举例,比如多哈亚运会在阿拉伯国家举行,必须要派女运动员参加,但在阿拉伯国家女性几乎不能抛头露面。现在有他们的女运动员参加,这样不仅能推动体育运动,还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

  同样,乒乓球也是在何振梁的积极斡旋下,于1988年走进奥运会。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曾在国家体委与何振梁共事多年。他回忆起亚特兰大奥运会,“有一场中国选手邓亚萍与中华台北选手陈静的比赛,场馆里出现国际奥委会规定不允许出现的旗帜。我跟在场的何振梁提出,他作为国际奥委会官员义正词严地跟美国的赛事组委会交涉,后来美国警方把不守秩序的观众请出赛场。虽说他是儒雅书生,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非常有原则。”

  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一直有着很高的威望。杨扬说:“南京申办青奥时,身患肾病的何老还帮忙做了很多工作。去年青奥会期间,许多国际奥委会的老朋友都很关切何老,还去北京探望了他。”

  与上海情缘

  1981年,在德国巴登城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何振梁用流利纯正的法语代表中国代表团发言,震动了全场,之后他以全票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2001年7月13日,担任陈述司仪的何振梁以动情的词句、漂亮的法语、优雅的风度,为北京申奥陈述画上圆满精彩的句号,赢得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由衷的掌声。

  出众的外语口语,使何振梁的体育外交如虎添翼。192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何振梁,9岁时随家搬到上海法租界,就读于中法学校(现光明中学前身)。除了语文外的所有其它课,几乎都是由法国教士直接用法语授课,在中法学校7年的学习,为他日后的法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93年5月,首届东亚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时任上海市体委主任的金永昌告诉记者,“那是上海第一次举办综合型国际体育赛事。筹备阶段,何振梁就来过多次,包括开闭幕式、接待、礼仪,很多具体事务都是他直接关心,特别细致。当时外事就由他牵头,对国际贵宾的安排程序也是特别关照。”东亚运动会期间与何振梁共事,给金永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人热情,但非常低调,生活也很简朴。那时候住在奥林匹克宾馆,他经常说,‘你们的酱萝卜很好吃。’”

  与何振梁接触过的人,无不被他儒雅的风度所折服。金永昌说:“他的文化素养很高,在体育界比较少见。每次来上海,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去上海博物馆,经常一泡就是一天,问得也特别仔细。他经常说,‘奥林匹克不但是体育,还包括文化,体育要与文化结合。’”

  本报资深体育记者程康萱曾在首届东亚运动会期间专访何振梁。回忆当时的情景,虽然具体的对话内容已经模糊,但何振梁给程康萱的印象是,“睿智,随和,说话慢条斯理,富有逻辑性,很有绅士风度。”非体育专业出身,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体育。程康萱说:“他是真正的体育外交家。采访中,他总是能跳出竞技体育的胜负比分,从体育在国际关系中的角度看问题,有着开阔的视野。”

  本报另一位年轻记者张玮曾在2007年专访过何振梁,“慈眉善目,谦和老者,有气场。”这是他的印象。

  奥林匹克不仅是一种竞技,也是一种文化。何老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升华。2008年8月6日,年近八旬的他作为第427位火炬手在北京传递火炬。在奥运百年薪火相传的历史上,他只是一闪的火花,照亮鸟巢升旗的瞬间,何老心足矣。

>>>>进入何振梁因病逝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