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欢迎进入体育社交时代
2014年12月31日 08:26 来源:腾讯体育
原标题:体坛周报:欢迎进入体育社交时代
![]()
8月16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和年轻运动员的这次自拍成为南京青奥会标志事件。
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在一年的运动生活当中,形成的话题效应和影响范围,常常是有限的。可是在传播方式发生变化后,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有可能如写意山水般点墨,漾荡开去,由一点而渲染成混沌一片。
这或许就是社交媒体的作用,而且仅是其作用的前期绩效。
博尔特在2014年夏天来到格拉斯哥,代表牙买加参加英联邦运动会的4X100米接力,他当然是这项赛事最大牌的巨星。当他出现,所有媒体都聚拢过来,包围着他,问题一个接一个。哪怕是夏天,苏格兰的夜晚同样寒意侵人,但博尔特身边这个包围圈,温度相当高。
这一群国际记者,代表着各自所任职的主流媒体,问题却和即将开始的赛事关联不多,甚至此前频传的牙买加田径队服食禁药的话题,都少有涉及。摆在博尔特面前的问题,包括他是否会有朝一日加盟曼联俱乐部、他会不会穿苏格兰格子裙、他有没有穿过苏格兰格子裙、他如何看待加扎地区发生的战乱、他如何看待苏格兰独立公投……
乱哄哄的新闻发布会,收尾阶段进入高潮:一群澳大利亚电视台记者包围住博尔特,却放下了手中的摄像机和录音话筒,而是举起一根自拍长棍,大家和博尔特亲密合影!一张“我们和博尔特在一起”的selfie自拍照,立即出现在澳大利亚电视台的英联邦运动会报道上,好评如潮。
如果你是一个媒体旁观者,你或许会意识到,体育赛事的报道确实变了,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无孔不入、无远弗届。这些包围博尔特的问题,不都是源自依旧控制着资源的主流媒体,却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的?最后那样聚众合影自拍,则是纯社交媒体路数了。绕不开、避不掉的社交媒体。
2014年的体育,不是社交媒体诞生的元年,但在这样一个偶数年的体育大年里,社交媒体的重要性和渗透性达到了空前地步。很大程度上,社交媒体定义着我们关注和欣赏的运动人与事,而我们对于运动的参与以及思考,往往又是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汇聚成流,在社交媒体上形成滚滚波澜。媒体传播手段的变化、采用的介质变化,回过头来又影响到了运动生活本身。长久以来,内容决定着形式,然而数字化时代交流方式的变化,让形式开始能左右内容,一如澳大利亚电视台的博尔特报道。
2014年开年的第一项大赛,是索契冬奥会。从索契机场走出去,我见到的就是冬奥会宣传词,Hot, Cool, Yours(热的,酷的,你们的)。这显然是更网络化的口吻。冬奥会闭幕式美妙无比,充满着俄罗斯艺术元素,但最能让人开心一笑的,是五环绽放的画面——开幕式上五环未能完美呈现的事故,成为了全球社交媒体上吐槽的话题,但闭幕式上四环先现,先抑后扬的完全绽放,折射出了东道主的幽默感。这是一种社交媒体的回应方式。可以想像,闭幕式能得到多少点赞。
这是一个世界杯年,主流媒体的记述里,当然会有德国屠杀巴西的史诗半决赛这样的大事件,不过在世界杯期间,苏亚雷斯咬人事件传播争议极大。社交媒体上的反响,与主流媒体的报道,形成了鲜明对比。主流媒体体现了鲜明的所属社会和民族特点,欧美媒体都站在公正客观高度上进行谴责,拉丁媒体则是一片同情乃至抗争国际足联的处罚。社交媒体上,几乎是立刻进入娱乐化传播,各种恶搞形成的病毒性传播效果,欧美的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中文的微博微信,比比皆是。有媒体观察者以此为证,认为“社交媒体不承载媒体道德价值观、没有地域和民族性对立,属于绝对自由主义的无政府状态……”这样的特点,放在运动事件上,由于没有那么强烈的政治和民族主义属性,体现得尤为强烈。
而社交媒体的活跃度,在世界杯这样一个全年大事期间,展露得无比强烈。中文社交媒体里,微博的媒体性质更强,微信工具化产品性更突出。世界杯过后,微博活跃度立即大降。
事件如此被社交媒体包裹,人物更是须臾离不开社交媒体。C罗成为第一个粉丝过亿的运动明星,他的许多商业推广都会直接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完成,这让传统主流媒体情何以堪,但这恰恰是传播语境变化的结果。在这一年里,社交媒体拆掉了许多过往高不可攀的墙,让愿意发声者有了门槛更低的发声通道,另一方面,严谨客观的报道,也会越来越扁平化、移动互联网化。随着社交媒体的深度垂直与裂变,未来的运动人与事,还会更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