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乒乓摇篮”怎样才能再摇起来

2014-11-7 08:07:3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秦东颖 选稿:实习生管丹蕾

  原标题:“乒乓摇篮”怎样才能再摇起来

  上海曾经是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但在王励勤之后,已经多年未见本土培养的世界冠军。刚结束的第十五届上海市运动会乒乓球比赛2005年出生的E组比赛中,来自徐汇区的3个上海小囡拿到金牌,这让人看到了乒乓摇篮的希望。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上海想再出一个世界冠军并非易事。

  找生源要循循善诱

  目前上海的乒乓后备培养多以体教结合为模式,比如宝山区的曹燕华乒乓学校等。徐汇区的3个上海小囡,则是田林体育俱乐部与徐汇区第一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合作业余培训新模式的成果。

  2011年,田林体育俱乐部出场地,徐汇区一少体出教练,在田林地区尝试乒乓业余培训。田林体育俱乐部青训部负责人夏文迅告诉记者,“田林社区常住人口较多,生源也较多,把专业教练请进来,方便选材,可以扎扎实实抓青训。”

  3个上海小囡之一的朱厉安,正是首批青训培养的成果。徐汇区一少体副校长李靖说起当初的招生,颇有感触,“我们去幼儿园大班选材,向家长宣传打乒乓球对孩子的发育、智力提高、挫折教育都有好处,就算将来不当运动员,对身体也有帮助。”循循善诱,先过了家长这关,再通过淘汰机制,俱乐部逐渐留下一批有发展前途的苗子。“这一模式初尝甜头,下一步我们还将发展梅陇地区,打造第二个训练基地。”

  留教练要留住人心

  在职业体育快速发展的今天,乒乓球这一传统项目也面临转型过程中的尴尬——基层教练越来越少。

  尹玉伟是徐汇区一少体的乒乓球教练,在这一行已经干了14年,“很多跟我一样乒乓专业出身的人,最后都转行了,真正留下来从事基层教练的很少。”

  曾培养出陆元盛、井浚泓、冯等多位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的巨鹿路一小,之所以名噪一时,离不开柯元?这样兢兢业业的教练。当初为了破解弧圈球的秘密,柯指导的额角被乒乓拍敲出“大包”。多元化的时代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要基层教练有责任心,还要留住他们的心。

  尹玉伟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愿意当一名基层教练,因为还有一颗敢于竞争的心。朱厉安被选中后,由尹玉伟一手带教,“最近半年他的进步很快,业内专家都十分看好。孩子家长也由一开始的试试看、锻炼身体的心态,到现在有所期待。”

  王励勤上任上海乒羽中心主任后,尹玉伟感受到了更多对基层训练的重视,“现在优秀苗子都有机会跟市队集训。希望能像王励勤所期望的,打破一些传统模式,为这些苗子提供更多的平台,这样我们基层教练也更有积极性。”

  育苗子要规划未来

  前上海乒乓球队主教练蒋时祥,曾执教过世界冠军陆元盛、丁松、曹燕华等。今年70岁的他有着30多年的执教经历,是不是打球的材料,他一搭脉就知道。朱厉安正是被他看中,“小孩很有天赋,脑子活,球感好,自己打球也很卖力。我跟踪了他三年,这个孩子有培养前途。”

  难得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好苗子,教练自然是倍加珍惜。尹玉伟说,“之前跟市队的几次集训,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希望周末或寒暑假,能给优秀小选手更多的训练机会,毕竟市队的训练条件、氛围等都优于区里。”

  “上海人脑子活络,非常适合乒乓球运动,有不少好的苗子。”怎样留住优秀苗子,蒋时祥建议,“要有政策倾斜,包括好苗子的营养保证、训练计划都应该跟上,全程跟踪,为他们规划好未来,不要让好苗子再轻易流失。”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

“乒乓摇篮”怎样才能再摇起来

2014年11月7日 08:07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乒乓摇篮”怎样才能再摇起来

  上海曾经是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但在王励勤之后,已经多年未见本土培养的世界冠军。刚结束的第十五届上海市运动会乒乓球比赛2005年出生的E组比赛中,来自徐汇区的3个上海小囡拿到金牌,这让人看到了乒乓摇篮的希望。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上海想再出一个世界冠军并非易事。

  找生源要循循善诱

  目前上海的乒乓后备培养多以体教结合为模式,比如宝山区的曹燕华乒乓学校等。徐汇区的3个上海小囡,则是田林体育俱乐部与徐汇区第一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合作业余培训新模式的成果。

  2011年,田林体育俱乐部出场地,徐汇区一少体出教练,在田林地区尝试乒乓业余培训。田林体育俱乐部青训部负责人夏文迅告诉记者,“田林社区常住人口较多,生源也较多,把专业教练请进来,方便选材,可以扎扎实实抓青训。”

  3个上海小囡之一的朱厉安,正是首批青训培养的成果。徐汇区一少体副校长李靖说起当初的招生,颇有感触,“我们去幼儿园大班选材,向家长宣传打乒乓球对孩子的发育、智力提高、挫折教育都有好处,就算将来不当运动员,对身体也有帮助。”循循善诱,先过了家长这关,再通过淘汰机制,俱乐部逐渐留下一批有发展前途的苗子。“这一模式初尝甜头,下一步我们还将发展梅陇地区,打造第二个训练基地。”

  留教练要留住人心

  在职业体育快速发展的今天,乒乓球这一传统项目也面临转型过程中的尴尬——基层教练越来越少。

  尹玉伟是徐汇区一少体的乒乓球教练,在这一行已经干了14年,“很多跟我一样乒乓专业出身的人,最后都转行了,真正留下来从事基层教练的很少。”

  曾培养出陆元盛、井浚泓、冯等多位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的巨鹿路一小,之所以名噪一时,离不开柯元?这样兢兢业业的教练。当初为了破解弧圈球的秘密,柯指导的额角被乒乓拍敲出“大包”。多元化的时代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要基层教练有责任心,还要留住他们的心。

  尹玉伟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愿意当一名基层教练,因为还有一颗敢于竞争的心。朱厉安被选中后,由尹玉伟一手带教,“最近半年他的进步很快,业内专家都十分看好。孩子家长也由一开始的试试看、锻炼身体的心态,到现在有所期待。”

  王励勤上任上海乒羽中心主任后,尹玉伟感受到了更多对基层训练的重视,“现在优秀苗子都有机会跟市队集训。希望能像王励勤所期望的,打破一些传统模式,为这些苗子提供更多的平台,这样我们基层教练也更有积极性。”

  育苗子要规划未来

  前上海乒乓球队主教练蒋时祥,曾执教过世界冠军陆元盛、丁松、曹燕华等。今年70岁的他有着30多年的执教经历,是不是打球的材料,他一搭脉就知道。朱厉安正是被他看中,“小孩很有天赋,脑子活,球感好,自己打球也很卖力。我跟踪了他三年,这个孩子有培养前途。”

  难得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好苗子,教练自然是倍加珍惜。尹玉伟说,“之前跟市队的几次集训,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希望周末或寒暑假,能给优秀小选手更多的训练机会,毕竟市队的训练条件、氛围等都优于区里。”

  “上海人脑子活络,非常适合乒乓球运动,有不少好的苗子。”怎样留住优秀苗子,蒋时祥建议,“要有政策倾斜,包括好苗子的营养保证、训练计划都应该跟上,全程跟踪,为他们规划好未来,不要让好苗子再轻易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