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手记-精打细算办大赛 仁川为世界树立标杆
2014年9月20日 07:47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 仁川手记-精打细算办大赛 仁川为世界树立标杆
“怎么感觉像没事一样”。在仁川已经呆了两天的香港广播电台记者陈晓庆,依旧有点不适应。直到今天开幕式美轮美奂的焰火、文艺表演和韩国天王天后的竞相登场,他的这种不适应才有所好转。4年前,他采访过广州亚运会,对当时众多的志愿者、便捷的交通、浓烈的亚运氛围,记忆深刻。“这里横幅海报少得多,志愿者少得多,班车少得多,东道主够省钱的。”他说。
我这个没有参加过亚运报道的新人,也有感触。赛事期间,并没有从媒体村发前往各大赛场的班车,组委会提供了一张公交卡,卡里的金额有额度限制,用完了还无法充值;志愿者在高峰时段有些吃紧,需排队提问;媒体村是还未开卖的商品房,有些地方诸如厨房被包裹着,不能使用,只有一些简单的生活必需品。
若不是亚运会,可能没多少人了解仁川。作为韩国的第二大港口城市,仁川人口位居于首尔和釜山之后,每日有大量乘客往来仁川与首尔两地,已形成一个大的经济圈。按理说,这不是一座小城市,不至于在办赛经费上斤斤计较。不过,仁川的做法显得非常务实。
据韩国媒体报道,盖洛普咨询公司近日面向680名当地民众进行民意调查,一半以上的受访者称对仁川亚运会“没有兴趣”。直接影响就是门票销售:截至15日,总门票销售率约为18%,其中田径项目的门票销售率为5%,足球项目的门票销售率为6%。
为拉动票务,政府推出了不少举措:便利店里购物满额就送门票; 中小企业会向在当地工作的外国人免费赠票; 政府下发公文,要求公务员带头买门票。部分民众甚至对政府为亚运会吆喝还感到不满。开幕式上,“都教授”、“鸟叔”、张东健等文艺大牌明星纷纷献艺,组委会显然盼望能够借助明星效应,给亚运会升升温。
当然,韩国民众对亚运也不感冒。除奥运之外的综合体育赛事本就日渐式微;见惯世界杯、奥运会等“大场面”,韩国民众的胃口也很难被亚运会吊起来。另外一个原因,亚洲范围内真正具备世界影响力的体育巨星也确实不多。由此看来,韩国办赛的精打细算,不失为一种量入为出的明智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