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造假成风成谋利工具 体育何时回归教育本质?

2014-8-24 15:59:07

来源:扬子晚报 选稿:成昭远

原标题: 造假成风成谋利工具 体育何时回归教育本质?

造假成风成谋利工具 体育何时回归教育本质?

  22日,四川省多家媒体报道,正在进行中的第十二届四川省运会共有530人因为不符合参赛资格、或在参赛资格要求上弄虚作假而被取消比赛资格。一届省运会居然有如此多的运动员弄虚作假,听起来真是骇人听闻。可联想起不久前北京市运动会足球比赛出现的47:0的篮球比分,现在的省(市)运动会,真是什么奇闻都可能出现。

  防不胜防 弄虚作假已成一大顽疾

  查阅一下近年来各地运动会弄虚作假的公开报道,四川省查出530人弄虚作假,还不是最骇人听闻的,2010年举行的山西省第十三届省运会,在一年前的资格赛前,就查出了650名运动员存在参赛资格问题而被禁止参赛,在当年的决赛前又因为资格弄虚作假,取消了114名运动员的参赛资格,也就是说一届省运会共有764名运动员被查实在参赛资格上有问题而被禁赛。

  而在弄虚作假的手段上,虚假引进、虚报年龄、冒名顶替、以大打小,什么都有。在2010年的安徽省运动会上,高校比赛中出现了最富“创意”、很难处罚的现象,除了大量高校的体育特招生参加普通学生组的比赛外,一些有特招运动员的高校以招田径的名义招收篮球运动员,以招篮球的名义招收田径运动员,然后拿这些运动员和普通学生一起比赛,这样既有比赛成绩,又能利用招生的机会玩猫腻,实在是“高明”。2006年的山东省运会,有30多块金牌因为参赛运动的资格有问题而被扣罚;在今年上半年的湖南省十二届运动会上,查实380名涉及身份问题、456名涉及年龄问题的运动员。

  为了防止大面积的弄虚作假,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近年来加大了查处的力度,从查出生证、户口本、注册信息等传统手段,到查参赛运动员的骨龄、指纹等高科技的现代化手段,可谓煞费苦心,然而仍然防不胜防。我们不能说四川、山西等处查出了数百人的弄虚作假就是省运会问题最严重的省份,只能说这些省份在查处弄虚作假的力度上确实动了真格。

  利益驱动 成绩成提拔、加分的工具

  与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相比,省运会其实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业余选手的比赛,其影响力实在不大。只不过是一个省级比赛,他们为何愿意花费那么多心思去弄虚作假?说到底,是利益驱动。

  所谓省(市)运会,是以省辖市、市辖区为单位赛的,是考核和量化省辖市体育主管部门、业余体育、有关运动队的主要依据,相关官员的提拔、晋升,教练员的奖金、职称都与省运会的成绩挂钩的。当然,也有个别人为了在省级比赛中取得相应高水平运动员等级,以后考大学就可以加分甚至是免试,而在参赛资格上弄虚作假。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种大面积的弄虚作假中,个人行为是少数,更多的是有组织的行为。从各地省运会中,被取消比赛资格运动员中因为户籍出问题的并不多见,主要还是更改年龄和冒名顶替等情况。试想,在现在户籍管理制度日益规范和严格的情况下,有多少个人能够完成这样艰难的任务?也是在2010年的安徽省运会上,淮南市体育局耗资几百万,雇佣外省籍运动员百余名,代表淮南参赛,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在国内体坛,还活跃着一批专门以参加省运会为生的“空中飞人”,他们多为经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在专业或职业赛场已经难成气候,于是以参加各地业余选手参赛的省运会作为生存之道,他们今年参加这个省的运动会,明年参加那个省的运动会。今年的8月,甘肃省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由于前几届省运会出现的“空中飞人”等现象极大地伤害了基层体育工作者对培养本土体育后备人才的信心。为了遏制不良现象,让“本土制造”得到彰显,发现新苗,甘肃省运会纪律监察部门对前期比赛中出现的“空中飞人”等弄虚作假等现象一律采取零容忍,作出了四项严厉处罚措施:新闻媒体曝光、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取消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资格、三年内禁止参加全省比赛等。试想,这样的“空中飞人”,仅凭个人行为,能成气候吗?

  体育迫切需要恢复“原貌”

  体育体育,一是体,二是育,体是手段,育是本质。体育应该是增强人们身体素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运动,而当体育不再是体育,而是某些组织或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时,各种异化现象也就不足奇了,但这种现象却祸害无穷,甚至走向了体育的反面。

  四川省运会上被取消资格的530名运动员,山西省运会上被取消资格的764名运动员,他们在参赛资格上弄虚作假,绝大部分不是自己的个人行为。本来参加体育运动应该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但他们因参赛资格弄虚而被禁止参赛,不少省市都规定三年内不得再参加省级比赛,试想,这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多大的创伤?有些运动员可能为此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这无疑是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一大摧残,完全走向了体育运动的反面。

  其实,中国体育的唯成绩论、唯金牌论,不只存在于省运会、市运会,只是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都是专业运动员参加,其运动员资格审查相对要简单得多,基本都是国内各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注册的运动员,而省运会虽然规格不算高,但参赛的运动员都是业余的,而且来源比较复杂,有业余体校的,也有学校的学生,所以审查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弄虚作假的现象更为严重。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开展体育运动必须恢复体育的本来面貌,那就是体育是用来育人的,不是用来搞政绩的,不是用来谋利益的。

  中国体育的异化现象其实已经引起了国际体坛的关注。据新华社报道,前来参加南京青奥会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本月19日在接受南京体育学院“名誉教授”头衔后,在一段时长约20分钟的演讲中善意提醒中国——让体育回归教育。巴赫在演讲中阐述了体育对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其中有一段相当直白的话:“在很多国家,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为严重。”巴赫的坦诚与敏锐,令人印象深刻。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

造假成风成谋利工具 体育何时回归教育本质?

2014年8月24日 15:59 来源:扬子晚报

原标题: 造假成风成谋利工具 体育何时回归教育本质?

造假成风成谋利工具 体育何时回归教育本质?

  22日,四川省多家媒体报道,正在进行中的第十二届四川省运会共有530人因为不符合参赛资格、或在参赛资格要求上弄虚作假而被取消比赛资格。一届省运会居然有如此多的运动员弄虚作假,听起来真是骇人听闻。可联想起不久前北京市运动会足球比赛出现的47:0的篮球比分,现在的省(市)运动会,真是什么奇闻都可能出现。

  防不胜防 弄虚作假已成一大顽疾

  查阅一下近年来各地运动会弄虚作假的公开报道,四川省查出530人弄虚作假,还不是最骇人听闻的,2010年举行的山西省第十三届省运会,在一年前的资格赛前,就查出了650名运动员存在参赛资格问题而被禁止参赛,在当年的决赛前又因为资格弄虚作假,取消了114名运动员的参赛资格,也就是说一届省运会共有764名运动员被查实在参赛资格上有问题而被禁赛。

  而在弄虚作假的手段上,虚假引进、虚报年龄、冒名顶替、以大打小,什么都有。在2010年的安徽省运动会上,高校比赛中出现了最富“创意”、很难处罚的现象,除了大量高校的体育特招生参加普通学生组的比赛外,一些有特招运动员的高校以招田径的名义招收篮球运动员,以招篮球的名义招收田径运动员,然后拿这些运动员和普通学生一起比赛,这样既有比赛成绩,又能利用招生的机会玩猫腻,实在是“高明”。2006年的山东省运会,有30多块金牌因为参赛运动的资格有问题而被扣罚;在今年上半年的湖南省十二届运动会上,查实380名涉及身份问题、456名涉及年龄问题的运动员。

  为了防止大面积的弄虚作假,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近年来加大了查处的力度,从查出生证、户口本、注册信息等传统手段,到查参赛运动员的骨龄、指纹等高科技的现代化手段,可谓煞费苦心,然而仍然防不胜防。我们不能说四川、山西等处查出了数百人的弄虚作假就是省运会问题最严重的省份,只能说这些省份在查处弄虚作假的力度上确实动了真格。

  利益驱动 成绩成提拔、加分的工具

  与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相比,省运会其实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业余选手的比赛,其影响力实在不大。只不过是一个省级比赛,他们为何愿意花费那么多心思去弄虚作假?说到底,是利益驱动。

  所谓省(市)运会,是以省辖市、市辖区为单位赛的,是考核和量化省辖市体育主管部门、业余体育、有关运动队的主要依据,相关官员的提拔、晋升,教练员的奖金、职称都与省运会的成绩挂钩的。当然,也有个别人为了在省级比赛中取得相应高水平运动员等级,以后考大学就可以加分甚至是免试,而在参赛资格上弄虚作假。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种大面积的弄虚作假中,个人行为是少数,更多的是有组织的行为。从各地省运会中,被取消比赛资格运动员中因为户籍出问题的并不多见,主要还是更改年龄和冒名顶替等情况。试想,在现在户籍管理制度日益规范和严格的情况下,有多少个人能够完成这样艰难的任务?也是在2010年的安徽省运会上,淮南市体育局耗资几百万,雇佣外省籍运动员百余名,代表淮南参赛,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在国内体坛,还活跃着一批专门以参加省运会为生的“空中飞人”,他们多为经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在专业或职业赛场已经难成气候,于是以参加各地业余选手参赛的省运会作为生存之道,他们今年参加这个省的运动会,明年参加那个省的运动会。今年的8月,甘肃省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由于前几届省运会出现的“空中飞人”等现象极大地伤害了基层体育工作者对培养本土体育后备人才的信心。为了遏制不良现象,让“本土制造”得到彰显,发现新苗,甘肃省运会纪律监察部门对前期比赛中出现的“空中飞人”等弄虚作假等现象一律采取零容忍,作出了四项严厉处罚措施:新闻媒体曝光、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取消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资格、三年内禁止参加全省比赛等。试想,这样的“空中飞人”,仅凭个人行为,能成气候吗?

  体育迫切需要恢复“原貌”

  体育体育,一是体,二是育,体是手段,育是本质。体育应该是增强人们身体素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运动,而当体育不再是体育,而是某些组织或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时,各种异化现象也就不足奇了,但这种现象却祸害无穷,甚至走向了体育的反面。

  四川省运会上被取消资格的530名运动员,山西省运会上被取消资格的764名运动员,他们在参赛资格上弄虚作假,绝大部分不是自己的个人行为。本来参加体育运动应该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但他们因参赛资格弄虚而被禁止参赛,不少省市都规定三年内不得再参加省级比赛,试想,这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多大的创伤?有些运动员可能为此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这无疑是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一大摧残,完全走向了体育运动的反面。

  其实,中国体育的唯成绩论、唯金牌论,不只存在于省运会、市运会,只是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都是专业运动员参加,其运动员资格审查相对要简单得多,基本都是国内各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注册的运动员,而省运会虽然规格不算高,但参赛的运动员都是业余的,而且来源比较复杂,有业余体校的,也有学校的学生,所以审查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弄虚作假的现象更为严重。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开展体育运动必须恢复体育的本来面貌,那就是体育是用来育人的,不是用来搞政绩的,不是用来谋利益的。

  中国体育的异化现象其实已经引起了国际体坛的关注。据新华社报道,前来参加南京青奥会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本月19日在接受南京体育学院“名誉教授”头衔后,在一段时长约20分钟的演讲中善意提醒中国——让体育回归教育。巴赫在演讲中阐述了体育对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其中有一段相当直白的话:“在很多国家,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为严重。”巴赫的坦诚与敏锐,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