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拳力巅峰"为何首选上海? 商业拳赛难离都市氛围

2014-8-20 15:45:21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周国强 高宇辰 厉苒苒 选稿:成昭远

原标题: 搭建大舞台 寻找好拳手

  8月26日,一场名为“拳力争胜之拳力巅峰”的职业拳赛,将在上海激情上演。这是内地首场按国际标准打造的职业拳赛,除了10位中外拳手捉对厮杀,整场拳赛还将由世界金腰带争夺赛压轴。

  拳击与上海,似乎气场并不相投。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次”首选地为何是上海?主办方办赛目的究竟为何?带着一连串疑问,本报记者昨天专访赛事主办方盛力世家首席执行官李胜(见上图)。

  找人花一年

  或许在许多人概念中,邹市明等于中国拳击。业余拳击竞技体育强盛的背后,暴露出的,却是中国职业拳击领域的空白。

  常年栖身于露天棚或者夜总会里打野拳;因打拳而与家人反目;因想找份稳定工作而宁愿放弃难得的打拳天赋……类似心酸,李胜没少耳闻目睹。当外国职业拳击手在一场场商业拳赛中成为“人肉印钞机”时,中国不少志在职业拳坛的优秀苗子,却依然在为基本温饱苦苦挣扎。

  “中国还没形成职业拳击体系。”李胜坦言,为找齐本场比赛的五位中国拳手,自己花了一年时间。也就是这一年让他坚定:“我们要搭建的是一个中国职业拳手的生存平台,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转正’的机会。”在他看来,从某种角度而言,同在奔驰文化中心举办,这场拳赛更像另一个曾火爆上海滩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好声音挖掘好歌手,而我们想通过比赛,挖掘好拳手。”

  上海有渊源

  上海,从来都不缺精品体育赛事。依水而生,上海的气质似乎与拳击有些格格不入。将拳赛放在上海,对于李胜而言,是不是一次冒险?

  笑着摇头,李胜坦言,自己的选择其实早有历史可循。“第一场商业化的职业拳击赛就在美国纽约举行。”商业拳赛离不开大都市的氛围,而在中国,上海无疑是最佳选择。

  事实上,对于拳赛,老一辈的上海人并不陌生。有着“远东毒蛇”之称的拳坛泰斗郑吉常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家喻户晓的人物。拳击运动,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上海依然兴盛蓬勃。

  李胜透露,在下周二的拳赛现场,他们还特地找来几位上世纪五十年代打拳的老前辈,“年过古稀的老人听闻消息,个个热泪盈眶。”

  万事开头难

  办赛的念头,从带着邹市明第一次走上职业拳坛开始。

  在澳门,在拉斯维加斯,李胜一次次出现在职业拳赛的现场,“那种氛围,即使对拳击完全不懂的人,也能全身心投入,纵情呐喊。”正是因为这样的念头,才让他执着于将原汁原味的职业拳赛带到中国。

  在国外成熟的职业体育市场,门票、电视版权和赞助依次是职业拳赛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在国内,一切恰好相反。”李胜挨个点算,“门票基本忽略不计,收费电视在中国也举步维艰,赞助是支撑国内职业拳击的唯一收入来源。”

  没有铺天盖地的商业造势,没有大张旗鼓的公开售票,这场“悄然”举办的拳赛,更像是对市场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水。“先将观众吸引入门,才会有未来的可能。”

已有条评论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

"拳力巅峰"为何首选上海? 商业拳赛难离都市氛围

2014年8月20日 15:45 来源:新民晚报

原标题: 搭建大舞台 寻找好拳手

  8月26日,一场名为“拳力争胜之拳力巅峰”的职业拳赛,将在上海激情上演。这是内地首场按国际标准打造的职业拳赛,除了10位中外拳手捉对厮杀,整场拳赛还将由世界金腰带争夺赛压轴。

  拳击与上海,似乎气场并不相投。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次”首选地为何是上海?主办方办赛目的究竟为何?带着一连串疑问,本报记者昨天专访赛事主办方盛力世家首席执行官李胜(见上图)。

  找人花一年

  或许在许多人概念中,邹市明等于中国拳击。业余拳击竞技体育强盛的背后,暴露出的,却是中国职业拳击领域的空白。

  常年栖身于露天棚或者夜总会里打野拳;因打拳而与家人反目;因想找份稳定工作而宁愿放弃难得的打拳天赋……类似心酸,李胜没少耳闻目睹。当外国职业拳击手在一场场商业拳赛中成为“人肉印钞机”时,中国不少志在职业拳坛的优秀苗子,却依然在为基本温饱苦苦挣扎。

  “中国还没形成职业拳击体系。”李胜坦言,为找齐本场比赛的五位中国拳手,自己花了一年时间。也就是这一年让他坚定:“我们要搭建的是一个中国职业拳手的生存平台,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转正’的机会。”在他看来,从某种角度而言,同在奔驰文化中心举办,这场拳赛更像另一个曾火爆上海滩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好声音挖掘好歌手,而我们想通过比赛,挖掘好拳手。”

  上海有渊源

  上海,从来都不缺精品体育赛事。依水而生,上海的气质似乎与拳击有些格格不入。将拳赛放在上海,对于李胜而言,是不是一次冒险?

  笑着摇头,李胜坦言,自己的选择其实早有历史可循。“第一场商业化的职业拳击赛就在美国纽约举行。”商业拳赛离不开大都市的氛围,而在中国,上海无疑是最佳选择。

  事实上,对于拳赛,老一辈的上海人并不陌生。有着“远东毒蛇”之称的拳坛泰斗郑吉常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家喻户晓的人物。拳击运动,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上海依然兴盛蓬勃。

  李胜透露,在下周二的拳赛现场,他们还特地找来几位上世纪五十年代打拳的老前辈,“年过古稀的老人听闻消息,个个热泪盈眶。”

  万事开头难

  办赛的念头,从带着邹市明第一次走上职业拳坛开始。

  在澳门,在拉斯维加斯,李胜一次次出现在职业拳赛的现场,“那种氛围,即使对拳击完全不懂的人,也能全身心投入,纵情呐喊。”正是因为这样的念头,才让他执着于将原汁原味的职业拳赛带到中国。

  在国外成熟的职业体育市场,门票、电视版权和赞助依次是职业拳赛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在国内,一切恰好相反。”李胜挨个点算,“门票基本忽略不计,收费电视在中国也举步维艰,赞助是支撑国内职业拳击的唯一收入来源。”

  没有铺天盖地的商业造势,没有大张旗鼓的公开售票,这场“悄然”举办的拳赛,更像是对市场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水。“先将观众吸引入门,才会有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