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中能罚单不过表面文章
2014年8月15日 08:13 来源:新闻晨报
历经7个月的拉锯战后,足协终于对刘健案落锤了——对于青岛中能给予扣7分、罚款40万元的处罚。看到这份罚单,先是一惊,后是一声叹息。现在的足协虽然有了搞法律法规出身的张剑,可张剑不是包公,也成不了包公!
包公断案的一大特点是充满了智慧。就这份罚单而言,确实有点小聪明。扣罚7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在中国职业足球历史上,算得上是最严厉的罚单了。张剑的聪明就体现在这,7分是很重,可并不会对受罚者青岛中能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或伤害。在没有被扣除7分前,青岛中能距离榜首的力帆和永昌有8分的差距,只能说冲超有望,但希望并不是很大;扣除7分之后,青岛中能距离降级区有11分的差距,也是保级无忧。
任何处罚,罚都只是手段,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才是真正的目的。可这样一个“不痛不痒”的处罚,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处罚刚一公布,明眼人就已看出了张剑的这点小心思、小聪明。青岛中能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处罚,又何以对其他俱乐部起到震慑作用呢?这一罚单的出台甚至有可能让俱乐部作假的胆子越来越大。
刘健案将“阴阳合同”的问题彻底曝光,可伴随着这次处罚,并没有看到足协出台任何避免“阴阳合同”的措施。“阴阳合同”在中国足坛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与青岛中能一家俱乐部,在其他俱乐部也有可能存在。当然,这跟足协当年的限薪令有着直接的关联。为了阻止俱乐部给球员开出过高的工资、防止足坛泡沫过大,足协出台了限薪令。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俱乐部做两份合同,一份给足协备案,一份是与球员签订的实际合同。可一旦球员与俱乐部之间发生纠纷,那么“阴阳合同”就往往使球员的利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在刘健案爆出之后,人们曾希望精通法律的张剑能够力挽狂澜,解决这一根深蒂固的问题,可足协再一次放弃了根除这一顽疾的机会。
十年前的中国足坛,宋卫平揭竿而起,扯掉了中国足球的遮羞布,让大家见识了中国足球到底有多黑;十年后的现在,南勇、谢亚龙等都进了局子,精通法律的张剑来到了足协,可这些潜规则依然在。罚单开出了那么多,罚款也收了不少,但这些处罚往往逃不过表面文章之嫌,这一次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