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运博会主题:世遗后大运河保护和利用
2014年8月5日 15:39 来源:中国江苏网
专家、市民代表共话遗产保护"运河第一城"如何擦亮日前,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扬州电视台、扬州电台、扬州网等共同承办的第49期《市民论谈》举行,我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文史专家和市民代表共同探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本报今摘要刊登。
“大运河第一城”首先要做好遗产保护
主持人:扬州是不是“大运河第一城”?如果是,必须要做什么?
文史专家王虎华:“大运河第一城”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吴王夫差在公元前486年挖了邗沟,建邗城,隋炀帝在邗沟的基础上向南北延伸,隋唐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扬州成为天下除都城外最富裕的城市。《中国运河文化史》有一个章节,题目就叫“天下第一城扬州”,所以这不是我们自己说的。
市水利局副局长俞长健:扬州应该说历史上可能是运河第一城,但不能代表现在也是第一城,应该说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文史专家顾风:扬州是一个资深的有底蕴的城市,在宣传方面可以在旅游等领域特别强调扬州是“大运河第一城”,但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来强调第一城,某些不适当的话会影响形象和地位。
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副主任姜师立:首先是要做大运河保护的第一城。大运河申遗成功是荣耀更是一种责任,我们要以世界遗产的更高标准来保护好大运河,只有大运河扬州段的遗产保护得很好了,扬州运河文化传承得很好了,我们建设的理念、市民的文明素质和运河保护相协调了,才能说向“大运河第一城”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名城公司副总汪清香:曾经的繁华让扬州成为历史上的“大运河第一城”,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现在能不能担得起这个称呼,既需要专家的认可,更要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要做“大运河第一城”,首先要把我们的保护工作做好,拿出当时在牵头申遗时的那种工作精神,把现有的遗产点保护好,再以此为核心进行全方位的打造。
协调处理好申遗保护与利用关系
主持人:我们申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姜师立:申遗的目的是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和理念,更好地保护遗产,过分的将申遗功利化只会对遗产造成新的破坏。
王虎华:中国是遗产保护公约缔约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第一个目的就是保护这些遗产,而后在保护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利用。
市民紫藤:我赞同保护,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惠民,体现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是怎么样的。
汪清香:我们一直都认为保护和利用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现实中却经常发生冲突。当面对冲突的时候,首先要服从保护。
姜师立:谢正义书记提出“两个服从”之后,运河遗产以及文保单位的建设项目在上规委会讨论前,必须先书面征询申遗部门和文物部门的意见。这个规定最近几年都有很好的执行,也因此我们否决了一批有可能对我们的遗产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对一部分项目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邵伯名镇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传志:邵伯明清故道申遗前既破败,也脏乱差,整治后环境特别优美,老百姓很喜欢。对邵伯镇来说,申遗的推动使得旅游的开发利用条件基本成熟。2014年,江都文化旅游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建立了邵伯湖旅游总公司,对整个邵伯湖旅游开发利用做了策划、规划以及前期的运营准备工作。提出了初步的口号“千年大运河,最美邵伯湖”。
挖掘运河文化提升城市影响力
主持人:如何运用大运河第一城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
市民王麟来:我的建议是大力发展大运河水上游览线。扬州大运河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很多景点像一颗颗珍珠一样镶嵌在大运河上,成为扬州特有的一道风景线。如果把大运河水上游览线发展起来,无形中也叫响了“到北京看长城,到扬州看大运河”口号。
王虎华:运河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旅游是它的其中之一。我们要用一个大概念来理解运河文化,有的能成为旅游资源,有的不能,对那些因大运河产生的园林、工艺美术、学术、民俗方面的文化,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挖掘。
姜师立:扬州牵头大运河申遗8年,运博会也是开了8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市委确定今年运博会主题是:成为世界遗产之后的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最近,市政府与国家文物局进行了沟通,初步商定今年大运河保护工作会议以及大运河申遗的总结会与运博会同期召开。今年我们提出来就要吸引群众参与,内容包括演出、美食节、嘉年华等等。
市民评论员李国庆:如果把运河博览会既开成高端的论坛会议,也搞成扬州的狂欢节,那么每一个扬州市民能以自己是运河儿女而自豪,能以把扬州建成运河明珠为目标,这样,大运河申遗才会真正有意义,运河遗产的保护才会真正得到落实。




